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屈原“问神”

(2023-01-04 01:07:58)


 

《离骚》中,屈原两次问神:一位是灵修,另一位是巫咸。前面讲过,楚国先祖乃祝融(巫师)出身,所谓上行下效,巫术盛行。巫师接近神灵,是神的代言人,被人们顶礼膜拜。屈原问巫,本在问神。在事业授挫,寻路无果情况下,屈原问神,希望得到神灵指引,以摆脱困境,实现其人生理想。对神灵指引,从将信将疑到勉强接受,从坚定信念到毅然决然放弃,最终选择殉道:屈原经历了曲折的心路历程。究其原因,神灵没有从根本上明白屈原强楚之初衷,深悟其拳拳的爱国之心。周天子一统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个诸侯国国民之家国情怀,较少以所在诸侯国为主要对象。统治者推行的家天下治国齐家修身理念影响下,士阶层多以“知己”为人生信条,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如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案例。从历史发展趋来看,秦王所代表的统势力,代表着时代发展的进步力量。但荆轲感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慷慨应允,受托赴秦刺杀秦王嬴政。另外像魏公子无忌,为成就自身清名,竟然置魏国安危于不顾,盗取兵符,杀帅夺权,率兵救赵,却强秦之兵。而魏国范睢因在本国受辱,死里逃生,跑到秦国,为秦国效力,多次对母国痛下杀手,使本就疲弱不堪的魏国雪上加霜,耗尽国力,再也无力与秦抗衡。与屈原同时代穰苴,本为楚国人,在秦国这个舞台实现了人生抱负,成长为名倾华夏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但在秦楚之间,他也两难处境。一是生养过他的故国 ,一是给其才华舞台的秦国。常作两难选择,最终也授人以柄,英名难以为继。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神灵认为目前世道昏暗,奸佞当道,人们是非美丑善恶不分,这完全被扭曲的环境,导致人们价值审美发生严重错位,坚持下去已没有多大意义。天下何处无芳草,远走高飞才是明智选择。灵氛所言,屈原深以为然,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神灵对世道所指感同身受,他“欲从灵氛之吉占兮”,但又“心犹豫而狐疑”。他为这个国家、这片热土倾注了太深的情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屈原不止一次的伤感流泪,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艾青)。

“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相较于灵氛,巫咸进行更深层的灵魂拷问,直击问题本质。灵氛指出社会氛围不友好,形式上看是奸佞当道,阻塞忠誎之路,可问题出在国君身上。其通过一系列例子,从商汤大禹到武丁,从周文王到齐桓公,他们有超人的智慧,从万千大众中挑选出 “千里马”,君臣一体,成就人生伟业。巫咸暗示屈原要施展人生抱负,必须找到明主,也就是自己的伯乐。巫咸的话深深启发了屈原,让其清醒认识到正是楚王昏聩,才导致众不修德,恶劣的社会风气肆意蔓延。这更坚定了自己“远逝以自疏”,到“西极”的决心。

后来,在“他投”环节,屈原开始了他艰难的他投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众多的艰难曲折,但在对未难的憧憬中保持了昂扬的奋斗姿态,并因此短暂间达到忘我境界。不过,当迷雾散去,“旧乡“清晰展现在眼前时,不由又悲上心来,前行的脚步嘎然而止。毕竟他将人生抱负与理想是以楚为基石,深植于楚国,建立在楚国复兴的基础之上。

要理解屈原行为,我们就得从上古就开始形成的占卜术说起。在人类社会幼年时期,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比如狞猎活动,团队协作比个体行为的成功率与效益都要优越许多。不过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限,猎狩活动成功也相对比较低,有花了很多气力劳而无功的情况。好在我们的祖先十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众多活动中摸索出对有利的路径与方法。借助占卜的手段,问计于神灵,统一成员的思想认识,成为人们共同活动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而这种问神与传达神灵指示的人,一般是德高望重的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借助神灵向众位成员传达,使这种旨意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增强了团除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将各种分散的意见趋于统一。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与纷争。给决策者以较大的转换空间,维护其权威地位。

神的意旨,具有绝对权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本来是他凭自身的气象知识,判断未来会有东南飞来临。如果他这样讲,东吴诸多将领大半不会听信于他,认为他故弄玄虚。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两次高超运动气象知识,为我所用,达到超预期效果。除上面这个外,还有草船借箭这个桥段。假如没有大雾锁江,曹操也不会调那多弓弩手用弓箭来退敌。雾掩盖了事物本来面目,带来神秘之感,自然不敢马虎大意。

另外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无不借用神灵的力量,表达他们行为是天与神授,具有合理性。《水浒传》宋江起义搞了个九天玄女夜会宋押司,授其兵书让其替天行道。这也是日后宋江倾力搞替天行道这个旗帜最初想法。

屈原的政治抱负最初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是让楚国强大,而不仅仅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他为达此目的,不断修养自身品性,不断为君王排忧解难,因为改革而受困,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他试图向各种力量寻求妥协,试图唤醒那些唯利是图的短视者,但现实是如此残酷,他没能达成自己理想。他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帮自己实现强国之梦,但神灵显然曲解了其意思,有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劝解之法。这也符合当时很多士人之价值观。最终屈原否定了神灵的“吉占”,决意“从彭咸之所居”:所谓文死誎,武死战,即便是死,也要死在楚国这片热土之上。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满怀赤诚强国梦,坚如磐石爱国心。壮哉,屈原!

2023年元月3日夜修改于公租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魂断蓝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