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孩子的试错场—兼谈南京掌掴五岁男童事件
(2022-11-12 11:25:31)任何一个孩子出生,从一个自然人走变成社会人,是一路成长,一路经历教育。所有受到的教育,无论是正向引导还是反向禁止,从孩子天性来讲,他们都要做出回应与验证,或者反作用于施教者(施教环境)。也许这正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家长教育孩子不能玩火、玩水等,即便你耳提面命无数次,他们还是要尝试一番,得到切身体验与验证后,以后可能还要作多次的验证,有十分深刻认知后才自觉避开。这是人之本性,与品德大多没有必然联系。解决的办法应借鉴医疗领域的疫苗接种原理,就是创造让孩子试错的环境,把对各方的伤害放在可控范围内,让其在直接感知中,建立防控安全带。下面分享两个案例。
孩子三四岁时,忽然学会拧人了。不管是生气,还是高兴,她喜欢在家长身上尝试,觉得很有意思。小孩子手无轻重,拧起感到生疼生疼的。几次发火惩罚让她改掉这坏习惯,作用不大,还得老人护短,说小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好的,退一万步讲到危难时候还可以自我保护,让别人不敢招惹她。想想自己的孩子还得自己教育。于是采取了同等烈度回报的方式,终于治好了她这毛病。就是创造机会让她过来拧我,在拧的过程报以同等烈度的回拧,同时做到跟她一样的表情。经过几次试错之后,再怎么诱导让她拧人,她就不再拧了。她知道这种方式给人的感觉并不是那么的好。有可能说对自己的孩子怎么下得去手,这么狠心?其实,这才是爱的正确表达方式,她试错时你不作正确回应,她得不到相应的正确反馈,结果会扩大试错面,让周围人形成共识,那再想从她身上扒下来,都不可能了。其实她的这种表现,也是成年人的行为反过来的投影。在家中,她做对做错,家里人无意中通过轻拧她小脸蛋的方式表示奖励或者提醒。因为没有混淆了两者之间的界限,结果给孩子造成了误导,才产生同样的举动来表达自己情感态度。
孩子是成人或者社会的一面镜子,此言不虚。就11月9日开始在网上发酵的南京掌掴五岁幼童事件,再次证明这个真理。从视频及后续跟进报道情况来看,此次事件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两个受到伤害的孩子,没有一个无辜者,他们也是在公众场合互当一个试错场,成为别人家孩子教育的反面教材。现在舆论是鲁姓的孩子家长,跑到人家屋里去讨要说法,并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情到深处还动手以泄愤,动手把不谙世事的幼童掌翻在地,无论怎么样,都不能得到原谅,他不是应该,而是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且充当人家试错的活教材。作为一个成年人,对孩子动手,无论你占多大的理,无论情绪多么激动,这都不是理由。更何况从她教育对方五岁孩子三点内容来看,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在教育,而是在教训。并且他揍这孩子不是当时的一时起意,而是在家里早就预谋好了的,只是用那三个理由作为铺垫,给出打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把对人的伤害披上“教育”的合法外衣。而作为祖姓孩子的爷爷,在整个事件前后表现,也给人以很多的思考。前者好言抚慰来势汹汹的孩子家长,并把孙子带过来让他认错,这是自认理亏的处置方式,让对方出出气,也是给小孙子一个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错,但错在后面用椅子抡人。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这种做法已经超出理性的范畴,把事情更推向不可收拾的局面。有意思的是,在用自己的武力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马上掏手机报警。既然现在想到报警,开始为什么不这样的做?是因为嫌先前事轻,不足以报警还是什么的?当然,他自己也沦为了别人的试错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想想她孙子在学校有暴力伤害同学,本身也是在家里看到或学到的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拿到同学们身上来试验了。先前以的试错不忍心让孙子吃亏,现在让孩子的试错付出更多大的代价。让这本来平时关系比较好的邻里之间,产生如此大的隔阂。情何以堪?有句话说的好,你自己做不到位、尽不到的责任,早晚社会让你以更高昂的成本来做到。这可怜的老人,不知道他到现在明白这个道理没有?
在这场闹剧中,男人无论老幼,都充当的角斗士。在其中女性,即那个鲁姓男人的妻子,则表现出相当的理性与知性,为这个本可能向更坏方向发展的恶性事件踩下了刹车。在事件发生及后续曝光的她的一系列言行,给这个并不光彩的闹剧带来一抹亮色。她爱子心切,跟丈夫一起为孩子讨要说法,这也是无可厚非。但后来事情发生逆转时,她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在平息事件,难能可贵的是对受伤老人的不间断的安抚,后续也没有借舆论为自己的孩子申冤报屈,这些做法,不由让人心生敬意。其孩子在这场风波中沦为弱势一方,与她平时不断给孩子试错创造机会有较大关系。
人生就是在不断试错,不断改错的过程中成长。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但我们成年人相对于孩子来讲,应该用理性的思考与行为,时刻约束自己,尽量将错误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毕竟冲动是魔鬼,世上鲜有人愿意为你的错误买单。同时给他人试错留下一定的空间。厨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儿酸,从某程程度而言,吃亏是福。毕竟每一次的试错,都会伴生一定的后果,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应以大度的胸怀予以接纳或容纳,毕竟我们自身也难保不犯下不可控的错误不是?
(2022.11.12上午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