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边界

(2022-11-09 18:15:59)


   从事教育近三十年时间,对于教育的理解总感到只及皮毛。只在这皮毛之间,有种执念越发强烈,无论从事哪种形式的教育,它一定有其边界,不可逾越。

(一)行

每次上学前,孩子总是很自觉地穿上校服,系上红领巾后再出门。当我们对她的良好习惯表示赞赏时,她说,班主任老师说了,学生不穿校服不系红领巾,学校要扣她的钱,我们不愿意学校扣老师的钱,所以按学校要求穿校服系红领巾。我们为孩子懂事而欣慰,也为班主任老师教育方式如鲠在喉。我们对孩子教育持比较开放态度,并不是十分矫情到不在孩子面前谈金钱与利益的地步。适当接触社会,渐进式融入社会对孩子健康成长不无裨益。但对老师用利益打苦情牌实不敢苟同,它已经超过了教育的边界,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任事者身居其中当绝利害之虑,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大概意思是办理事情的人本身就处在事情当中,应当放下对于利害得失的顾虑;议论事情的人本身不直接参与其事,应该弄清事情的利害得失。这对我们教育工作应是个警示。把功利渗入教育本身,以功利作为教育的内在驱动,并不妥贴。如考试中,拿到一套试题,试题各有赋分值,从功利角度来看,赋分重的题应该被首先攻克,赋分轻的可以放到次要位置。这是应试的谋略与技巧 ,于能力本身没有多大关系。经常听到有人讲自己人生转折点的遗憾,高考时某个选择题,本来自己做对了,后来又改错了,结果就里外里的六分,自己的命运发生逆转。否则自己可以进某某学校,那现在肯定不是这样子了。长期为功利所累,最终将走入教育的误区。

(二)心

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古代有个人得匹好马,钟爱有加。用最好的竹筐盛马粪,用大的贝壳装马尿。一天,他发现一只大蚊子正叮在马身上吸血。他立即用力朝那蚊子一拍,把蚊子给拍死了。因用力过大,马受惊了,咬断了马嚼铁,踢翻了粪筐,踩碎了贝壳。那人很苦恼,自己付出那么多,马怎么就没有感觉到呢?虽然用力大点儿,那不是自己本意,主要是为其不受蚊虫侵扰,至于如此吗?

我们主观上要表达的好,在中途很可能会失真,会走样儿,造成理解上偏差,并不能达成良好预期。外出学习时,听授课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说小白兔在河边钓鱼,用自己最喜欢的钓胡萝卜作为钓饵。结果三四天时间内,一条鱼都没有钓着。小白兔喃喃自语,说明天要换个地方钓,这条河没有鱼。这时一个弱弱的声音从河里传出来,明天再用胡萝卜,看我不用板儿砖拍你。

好心办坏事,最难界定对错。有人说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得认账,该承担后果。有人说要看其初心,看其本意。如果本意是好的,严厉处置容易凉了人的心。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坏事,都是好心办下来的。那些面对不幸捶胸顿足者,大都是曾经的施错者。他们不受惩戒,将来更大行其道,会让更多人深受其害,因为生活毕竟关注事实,而不是初心。如经常说到的“刀子嘴,豆腐心”就是典型例子。

(三)情

我喜欢并不等于别人也喜欢。孔子讲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聪明者作反向理解。拿我喜欢的东西与人分享,那岂不是美事?如果不假思索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往往事与愿违。古代有“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的幸福图景。与老人带孙子,拿块糖(这是别人孝敬他却舍不吃的好东西)衔在嘴里来逗孩子,过一会儿把口对口把糖送进孩子嘴里。在物质极度匮乏时代,把最好的食物心甘情愿留给孙辈,寄予老人对后代莫大的希望。但这场景莫让孩子母亲看到,否则会迎来一场家庭风暴。她们会认为表达爱的方式不对,食物虽好,但给予方式不好,不利于孩子健康。最后闹个不愉快,以尴尬收场。

(四)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意怎样才算行?借鉴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道理。 “予之”以何物,当然是投其所好。要做好调查研究,真正铸到其心坎上。而不是想当然,自以为是。在以前博文中举过中国这几年现象级电影《战狠》与《你好,李焕英》,都是超过五十亿以上票房。前者是一个矫正:一个归国华侨讲自己在外国遇到宵禁不能回家,后找到一个日本妓女给送自己回去。说自己虽富有,却连日本妓女都比不上。因为每个公民背后,站着自己的国家,时值中国饱受战乱与异国入侵,积弱积贫。正如著名的郁达夫先生小说《沉沦》中所抒写的“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战狼以撤侨为切入点,正好回应海外游子之困,中国国力增强了,在国际上有话有权了,能保护处于世界每个角落的公民合法权益神圣不受侵犯。后一部影片正值国家数百年一遇的疫情,许多人与亲人咫尺千里,甚至阴阳两隔。在战疫告一段落时,此带有穿越式的电影激起人们心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有人总结说这部影片的开始让人笑的有多欢,后面就会让人哭的有多狠。这不仅是共情的表现,更是长时间积累的情绪集中爆发。痛到深处,情何以堪?

教育话题谈一千道一万,无不围围绕这四个字转圈圈。但其边界,该如何恰到好处拿捏?

2022.11.9下午于办公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