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教育打造教育软环境,营造育人新生态
(2022-11-09 00:15:23)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发展了几十年,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基本上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各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形式,在高职教育领域不断上演。如果真剥去其华丽外衣,只能算得上传统教育在特殊教育环境中新提法,浸润式教育就是其中一例。这种浸润式在有的场合称为沉浸式。换汤不换药,本质一样。为避免提法上的混乱不一致,本文统称为沉浸式教育。
沉浸式教育是教育改革与研究的新成果吗?肯定回答:不是。是传统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现在只是换了个马甲,重出江湖而已。古人在教育中提倡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与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学习。为正视听,下面姑且举几例加以佐证。
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在接见晏子时,楚王让人牵了齐国的一个盗窃者从堂前走过,意以影射齐人善盗。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轻松化解了楚王的刁难。晏子以物喻人,也是强调环境变化对人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到一个地方,大到一个国家,莫不如此。生活中特定地域人物有趋同效应。这种趋同不仅表现使用的语言,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甚至人们价值观等都小异而大同。就是陌生的外来户,在当地生活久了,在不知道不觉间被动趋同。
在教育领域,则是运用多元教育手段,努力营造特定教育生态,合理配置教育元素,寓教于无形,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者能力素质。记得小时候,有位奶奶带着三个孙子打俗称“上大人”的古老牌具给我很深印象。这种牌具把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基本事迹通俗化,每张牌上面印一个字,再制定一定的规则,供人消闲取乐用。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主人翁取名与此有关。这祖孙四人虽说都不识字,但打起牌来十分在行。原因是这种牌具在农村十分流行,是很多人的娱乐工具。长时间耳濡目染,下意识的学会了认字与玩法。这种影响,也称为同化。强调环境的浸润作用,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长达数千年时间里,我国文字始终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里,受教育者不多,但传统文化却绵延不绝,汇聚成华夏文明的汪洋大海,与老祖宗们注重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注重同化的思想密不可分。
鲁迅先生散文《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中写学生读书时,先生自己也拿出书来读,并很快进入书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孩提时期受学时老师读书的神态,深深印入鲁迅的脑海中。时过几十年,记忆犹新,我们不能不想到先生对学生的影响重大而深刻。鲁迅一生职业作过很多次转型,但都有深刻的思想基础。或者思想渊源。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儿时扎实的语文功底,鲁迅先生即便想从文,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鲁迅先生还擅长版画与篆刻,这与其儿时在学堂里比较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己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中得到的启发不无关系。
浸润式教育分为被动式浸润与主动式浸润两种形式。所谓被动式浸润主要是指无意识浸润。即指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让受教育者身处其中,在潜移默化中被环境所同化,使其具备共有的语言甚至生活方式。电视剧《亮剑》中主角李云龙与赵刚两人有一个桥段,赵刚这个本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与农民出身的李云龙呆一起时间长了,不自觉把李云龙痞气语言张口就来,这就是被环境同化。面主动浸润是指受众者有意识的融入环境。这里有邯郸学步这个反向例子。战国时有个燕国青年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好看,于是亲到邯郸去学习。先开始他学别人走路,总是学不来,于是放弃自己走路步法,从零起步学习邯郸人走路,几个月下来,还是没有学会,结果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了,只好爬回家。这个审言故事出自庄子,告诉人们主动浸润也要讲究一定的技艺与方法。
高职教育重提浸润式教育,原因很多,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时间的教育资源短缺,造成我们传统教育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教育教学面向受众动辄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条件让每个受众亲身体验。他们多为机械接受教师的知识,然后再机械的输出,既没有内化于心,更没有外化于形。所以产生很多高分低能者甚至更多的低分低能者。进而饱受社会诟病。其二是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作用,需要受教育者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不能像过去天桥卖艺者,光说不练假把式。
但职业教育要做到真正的浸润式谈何容易,说来说去还是爱制于教育资源。职业教育技能性教学资源与企业岗位紧密关联。要进入仿真的工作环境需要巨大的投入,并且这种投入的半衰期相当短,随时都可能被新的设备与工艺所替代。职业院校要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保持持续高强度投入。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为地方性高等院校,除少生发达地区财政资金供给比较充裕外,大多数地方高校政府持续投入不足,基本靠学费收入维持基本运转,想要其保持教学实训设备的持续更新实勉为其难。所以多数的浸润式教育多为表演式的教育,难以大面积推广。
客观上的困难也不能完全否定此教育理念给教育者与受众带来的潜在影响。即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要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在相对有利的环境中营造浸润式教育的环境氛围,自觉增强自身实际体验与能力锻炼培养。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何尝不是处处皆机会呢。尤其是采取化整为零,零存整取的方式来化解资源匮乏危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022年11月8日夜写于公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