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城老事————072拉倒的牌坊

(2023-12-26 09:19:26)

前几日回老家老城北街,路过八都坊,见坊下倒放俩块长型坊石,趋前细看,为老八都坊残石,不禁空怀感慨,想起老辈人口中的新老八都坊的事来。

八都坊初立于万历45年(1617年),是一座为明代濮阳籍高官所建的功德牌坊,系官民出钱共立,距今已400多年了。牌坊跨街耸立,高大巍峨,属解放后老城遗存的为数不多老物。世人皆以今日所见是明代之坊,殊不知现在的八都坊曾被人拉倒又后新立。八都坊倒立之间,内里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1966年6月10日,濮阳县委根据《五·一六通知》精神和上级党委安排,召开全县中学与师范在校师生广播大会。6月30日,安阳地委、濮阳县委派出两支“文化革命工作组”,分驻濮阳一中和师范,领导发动“文化革命运动”。两校则分别建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校文革组织发展了“红卫兵”。7月,各校学生走上街头,横扫“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寺院、牌坊、古迹、神佛塑像、藏书、名家字画等皆属“四旧”之列,当然必须与之彻底决裂,清除干净。“破四旧”的行动唤醒了当时一些年轻人心中的魔障,使他们崇尚非理性暴力恣意妄为的权力,思想膨胀,行为过激。古籍藏书,神龛家谱,名人字画藏于居室,在暗,须仔细查访翻找才“破”;八都坊坐在当街,个大醒目,在明处,成为主要目标。

八都坊是仓后街的某某(在此姑且隐其姓名)带人找拖拉机拉倒的,虽然当时拖拉机尚不多见,但北街大队里有一辆,一说拉牌坊,谁人敢挡。拉牌坊那天,拖拉机开到八都坊下,粗绳一头拴住牌坊坊帽,拖拉机呼呼喘着粗气向北拉,牌坊轰然而塌,碎石满地,剩坊柱仍立。复缚绳柱上,拽拖几下便倒,柱断石裂,仅留坊基榫洞望天。牌坊碎石轻小者被北街邻居搬到家中或作石板捶衣,或当凳桌倚靠,或铺路垫脚,或修房做基,分流四散。硕大的坊柱,石抱鼓、横梁拖移不便,横陈街头,几百年老物,顷刻间身首异处,几近湮灭。老家距八都坊仅百米之距,残存的记忆里,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在牌坊残石上玩耍,窜上爬下,牌坊的石基竟被摩挲得溜光精滑。有一块残缺的石包鼓斜躺在老胜利居委会门口,也是嬉戏之处,大青石料上花鸟鱼虫雕工遒劲,力透石背,构图巧妙精致,图案圆润流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九十年代初,老城四街整修道路,北大街拉土垫高,北街有识之士见老牌坊青石基座仍在,呼吁复立八都坊。1992年由县上出钱,城关镇牵头,北街村委配合,城关镇建筑公司立建八都坊。新立的牌坊借用了老坊石基基座,其余构件却是在山里重新预订雕刻的。虽然街上的路面高抬,坊基却未动分毫,于是新牌坊就比老坊矮了不少。新坊按照老坊式样雕琢搭建,石料已非原来质地坚固纹理细腻的青石,石坊之上雕就的图案笔画生硬,雕工浅薄,今非昔比。新坊竣工之日,某某许是良心受到谴责,遂出资请来戏班,在八都坊西面的麦场上连唱三天大戏,以示忏悔。其实八都坊之倒,罪不在个人,运动使然。

八都坊重立超过三十年,渐显龙钟厚重之态,成为老城内引人观瞻的景点,那座拉倒近六十甲子的老牌坊早已然淡出人们的记忆,像倒地的残坊一样,支离破碎,难以连贯。但是牌坊无论新老,无论倒立,八都坊上八都们的刚正不阿,清廉正气早已深深地融入北街人的骨子和血脉里,成为人们心中永远不会倒塌的一座坚固无比的牌坊。老城老事————072拉倒的牌坊


老城老事————072拉倒的牌坊

老城老事————072拉倒的牌坊

老城老事————072拉倒的牌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