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老事————067电影和电影院

电影不但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感受和视觉的冲击,也能激发观者思考与启发。它通过剧情、音乐、语言及角色的表演,会让人们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共鸣,因此电影也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

电影最早出现在濮阳老城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华北电影队来到濮阳县岳村放映了濮阳县的首部电影。建国初,当时的平原省第35队来濮阳县巡回放映,很多边远村庄还看不到电影。1955年9月,濮阳县成立第一个电影放映队。1957年建立了4个放映队。这期间,县电影队不避寒暑,车拉影机,串乡放映,深受群众欢迎和称赞。一辆马车、一块幕布、一部电影放映机、几个用铁皮盒子装着的胶片、一个放映员、一部发电机以及搬着板凳杌子看电影的人们,构成了露天影院的所有要素。那时候看一场电影可不是容易的事,电影放映队在各处流动,一听说附近村子放电影,跑个七八里地不算啥事。我们街上偶尔也放场电影,地点就在八都坊附近的晒麦场上。早早地吃完饭,和弟弟妹妹搬上几个凳子去荧幕前占座。放映机放在一张八仙桌上,桌子腿上绑着的竹竿挂着一盏风灯照得桌子周围白亮一片,不远处的人影影绰绰,嘈嘈杂杂。风灯灭,一束光从放映机射出,投到扯起的荧幕上,一阵短暂的乱码过后,电影制片厂的名字随着激昂的音乐出现在银幕上,电影开始,四周寂静。电影“中场”换片再次开演时,走动人影映在银幕上,歪七扭八,这时就会有人厌烦地呵斥。彩色影片不常见,多为黑白片,即使这样,露天电影绝对是丰富生活的重要娱乐项目,不论县城农村。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露天电影成为当时几代中国人的共有记忆。

濮阳电影历史自露天进入影院,水到渠成,自然而然。1958年1月濮阳县成立电影总队,下辖6个放映队和1个电影院(同乐戏院)。同乐戏院在1953年由“联营车马客栈”改建,可容800人,取名“同乐”,座落在东大街路南(原文化局处),属私人所有,业务上归城关区管理。戏院于1958年4月改为电影院,这是濮阳县第一座电影院,惋惜命运多舛。1962年改为曲艺厅,1969年曲艺队被砍掉,数年后戏院废毁。
1949年,原平原省设濮阳专区,辖濮阳、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滑县、长垣、封丘等11县区及濮阳城关区,专署驻濮阳城关。专署成立后,在老城东大街路南(原县文化馆之左侧)建专署礼堂,礼堂于1951年建成,建筑面积5,560平方米,为濮阳专区最大的会堂。1954年,濮阳专区被撤销,礼堂闲置。1963年濮阳县专署礼堂改建为影院,命名为“人民影院”,即老城人口中的“老电影院”。人民影院固定座位818个,座椅平面有胶皮粘贴,较为舒适,一改椅子的硬、凉等之感。我舅舅家与影院一墙之隔,小时候经常在舅舅家玩,感觉立墙岿然,高不可攀。影院的售票处临着东街,外墙上贴着手绘的电影海报,油彩绘出的人物形象棱角分明,表情逼真。售票的方形窗口非常窄小,只能递钱取票,从外面看不清售票人的脸。票价一角、两角,视上映电影新旧而定。人民影院职工不多,在县城这小地方呆久了,和四街、机关工厂的人都面熟,遇有蹭票看电影的,不能老板着脸,于是找来东街一个哑巴在入口处把门。哑巴身材高大,性格倔强,坚持原则,验票放行,一视同仁,逃票几近绝迹。影院门口有卖瓜子、汽水的小摊,包裹着面粉的南瓜子咸鲜味美,像极了今天影院里的爆米花,都有休闲功用,只不过是多了层皮。因为囊中羞涩,多数看客是不买的。荷包里喧腾的观众进场前多半会买上几两瓜子,瓜子用杆秤称出,倒进用撕开的报纸卷成喇叭状的纸包里,捧在手中,嘴里吐皮,悠闲自在,鹤立鸡群。

1980年,濮阳县在解放路与东大街东南新建濮阳影剧院,1981年1月落成后使用,人民影院也在随后两年停业,改为商场鞋城。濮阳影剧院名为影剧院,戏剧上演较少,后改名为“濮阳影院”。濮阳影院东西长40米,南北跨度28米,舞台居东,放映室座西,起架三层,中为观众厅,分楼上楼下两层。活动胶板小椅座位1960个,水磨地面,刷石墙壁,锦素工艺天花板。室内建有调温通风设备。影院大门两侧,设巨型玻璃窗,可张贴电影画报,台阶以下为1,5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两侧,有报栏、画廊。场中央建一预制椭圆花池,前沿道旁,筑有花墙,四周植翠柏、国槐,整体建筑庄严、美观,成为群众所向往聚集的文化场所。

露天电影和昔日的电影院为昔日的童年带来的幸福时光,从不同视觉里培养和延续了文化与审美、价值与习惯、娱乐与放松,震撼与美感,那些流连在光影世界的思绪和思考一点点攒集,成为一生令人难忘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