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自我的课本:小榄镇全民基础素质教育
公共关系学 小榄永年的博客
公共关系学 第2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公共关系三要素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传播媒介的种类
3.熟悉公众的特点与分类
4.知道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
组织的名称、标志、颜色以及图案,会对企业形象产生很大影响。有效的企业识别能使人瞬间识别并长期记忆其在市场上的存在。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信息传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尽管有些个人,如在竞选中的候选人、国家公务员、社会名流等等,为了某种特殊利益也举办公关活动,但他们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时,不是以自然人的身份,而是以法人的面目出现的。全面研究组织是社会学的课题,而公共关系学主要是从公共关系活动的角度,对组织相关的性质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一. 社会组织的概念
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特征是:
1.
2.
3.
4.
二. 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它是一个与“个体”相区别的概念,是人们有意识地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依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组织的有机整体。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复数而不是单数。
2.
须指向于这一共同目标,其行为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建立社会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目标,其成员根据目标属性和特定的功能,相互凝聚,结合成群。
3.
有以系统的方式组织和构建起来,社会组织才能形成合力,完成共同目标。
4.
人、财、物、时间、信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联系起来。它要求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5. 变动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无论组织的形成还是目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的相应改变,组织的存在意义在于完成社会分工任务,而这只有通对组织自身的动态运作才能实现。
稳定性。尽管社会组织的成员及其领导者都是可变的,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展的趋势,但作为一种活动结构,即将组织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总是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三.
人们组合成为组织必定是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目标,但目标的存在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必然具有多种类型。
1.
如工商企业、旅游服务业、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
2.
目标。包括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社会公共事业机构等。如学校的首要公众是学生,其目的则是教书育人;慈善基金会的宗旨就是更好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或那些需要帮助的特定公众提供服务。
3.
府、军队、消防部门、治安机关等。这类组织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安定,不受内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外来干涉。
4.
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