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苜蓿与对野菜、蔬菜的思考

标签:
教育时评文化美食时尚 |
分类: 谈古论今 |
吃苜蓿与对野菜、蔬菜的思考
之所以当代人要写博文、发微信,不仅仅是传播信息,还分享思想。
前天,到西部长青开会,顺手采回一大把苜蓿。水焯一下,拌上蒜泥吃了。不少朋友留言。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前不久,某科学学术期刊刊发了一篇“熟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的论文。荒唐加荒谬,创作了一曲学术期刊的挽歌。
科学需要理性的思辨。不能用下流的“伪技术”拼接出科学的成果。
昨天,听罗胖讲了“人与一只兔子的区别”,很有益。原来,对某些事物作出简单的价值和是否判断,兔子、狗熊、猪,都具有这种能力。譬如,苜蓿是好吃还是不好吃。
而人对事物的是非、价值等作出判断,权衡的要素比畜生们要复杂得多。至少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化传统、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人不是简单的动物思维。
苜蓿,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草是动物最优质的饲草。也曾是我们在特殊时代充饥的野菜。可是,我们想过吗?为什么如此优质的饲草,没能成为国人普遍选择培育的蔬菜呢?
我先要说一下蔬菜、野菜、饲草的界定:
蔬菜是人类选育培植作为食物的植物;
饲草是用作畜生食物的植物;
野菜一般是畜生和人都可以吃的植物。
再看苜蓿(拉丁学名:Medicago sativa Linn)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牧草之王”的美名。茎通常直立,近无毛,高30—100厘米,一般只有三片小叶,叶形呈心形状,叶心较深色的部分亦是心形。
苜蓿的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鲜品含蛋白质5.9 克,碳水化合物9.7 克,胡萝卜素3.28 毫克,维生素C92 毫克,维生素B20.36 毫克,钙332 毫克,磷115 毫克,铁8 毫克。还含有止血作用的维生素K。成分之高,驾乎一切蔬菜之上。民间有些验方用它来治胃或痔、肠出血。苜蓿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是一种有价值的食品。
苜蓿种类最多,多是野生的草本植物。中国产的苜蓿,主要有三种一是紫苜蓿,茎长约六公寸,直立,开紫花荚豆转弯曲。二是黄苜蓿,茎不直立,匍匐地上,开黄色花,叶状如镰。这两种都产于北方各省。第三种是野苜蓿,俗名草头,茎卧地,每一细茎,上有三小叶,中国长江下游有野生和栽植作为食用的。
古人吃苜蓿的记载,在群芳谱中记载尤多,不胜备录。唐孟说《食疗本草论》苜蓿谓:“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热毒。”
苜蓿作为野菜的使用方法很多,可以凉拌,也可以蒸苦累(撒上玉米面上锅蒸熟)拌上蒜泥食用,还可以作为包子、饺子馅食用(加肉或者鸡蛋、粉条都可以)。
我儿时,家里养兔子、养羊,所有人都知道苜蓿是最好的饲草。尤其是兔子、羊孕期和哺乳期,主要饲喂苜蓿,就可以不添加粮食食物。
如此优质的营养性植物,为什么我们人类没有选育培植成为每天食用的蔬菜呢?
我想至少从目前的的苜蓿品种看,没能成为蔬菜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口感不美,所有苜蓿都略有苦味。必须拌上蒜泥、香油、醋,才能压住苦味。中国人经历苦难时期,不得已吃苜蓿,是为了充饥,不是享受美味。
二是,采撷之后,下一轮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就如芦荟一样,如果作为蔬菜,采一次,要长两年。所以,菜农不选择种这种费力不挣钱的东西。苜蓿虽然生命力很强,长得快,但茎很快长老,
三是,逾千年的传统文化认知,苜蓿就是畜生的好饲草,人可以药用,但不是人天天吃的好蔬菜。
所以,苜蓿虽好,但没能成为蔬菜。古人选育植物作为蔬菜,其中蕴含着复杂的价值取向。但是,也有走眼的时候。张家口、承德的蕨菜,曾经一度成为很红的蔬菜。结果科学家警示说,这种从中生代走来的植物,很原始,储存土壤中各种毒素的能力很强,具有不小的致癌性,于是,这家伙被我们从超市的蔬菜谱系中清理出去了。
可以试试,选育一些优质苜蓿,作为蔬菜培育,说不定能在这个领域,诞生一个新一代米丘林。
哈哈,过节了。写《燕赵茶道》学术著作太累。吃点苜蓿,思想一下动物与人的区别,只为消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