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清明时节说清明文化节目

标签:
旅游文化时尚历史教育 |
分类: 谈古论今 |
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清明时节说清明文化节目
清明是节气
http://m.qpic.cn/psc?/V50qmmWK4ZYZ3A0vlEse3LHqnP3qni9m/ruAMsa53pVQWN7FLK88i5jTo0shCzM9le91*V1tQbHJuj*nC01wMOmeithLnhgE0W2RepgW*x8rLA3w8al7tRdP.s625jojeIRqvf6LzDU8!/b&bo=OASgBQAAAAABB7k!
所属相册:上巳节说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节气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季节,确定的反映物候和农时的日子,而节日是通过世世代代民俗传承形成的特殊日子,传统节日多是按照农历过的。譬如春节、元宵节、上巳节、端午节,重阳节,都是农历日子。而清明之所以是节日,又是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节气整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文化,成为一个独特的节气和节日。2006年5月国家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非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清明节的来历。
名字来历
“清明”名称的来历。古代《历书》说:“
古代确定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测北斗乡的角度和位置确定的。就是通过观测地球与恒定的位置确定我们北半球季节。因为这个时间段气清景明,所以称为清明。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http://m.qpic.cn/psc?/V50qmmWK4ZYZ3A0vlEse3LHqnP3qni9m/ruAMsa53pVQWN7FLK88i5slnMMfzquR1J3Jayt1FTfySTNU10cHYxJKjEvwgiY9pgdOzqMBFThpL.WvQLVUz2bwt2qCyFmebHsb37UHZ2w0!/b&bo=OASgBQAAAAABB7k!
节日的来历: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整合
清明原本是节气,而不是祭祀的节日。
东汉时期河北安平的大儒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可见“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不是什么祭祀的节日。
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
但是,清明节之前两日,是中国古代的寒食节,这是祭祀先贤和先人的节日。
从唐代开始,寒食节祭祀,公务员就要法定放假。以示对先人尽孝的尊重。
《唐会要》卷八十二记载:唐玄宗颁布政令,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可见唐代的寒食节与清明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回事。
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可见,寒食节成为唐朝一个重要祭祀节日。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的更明白:“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至于寒食节的来历,与春秋时期一个凄婉的传说有关。
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在跟随晋国王子重耳逃亡的日子,为了不让重耳忍饥挨饿,甚至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了下来给主子吃。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这时候,他大加封赏当年的忠臣,可是介子推情愿在重耳遭罪时为他做牛做马,却不想在国君身边当大臣,于是,带上老妈躲进了山西介休的绵山。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辞官上了山,就派人上山搜捕,非要把介子推找到不可。结果就是找不到,于是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让介子推自己出山。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一直没有出山。等着大火熄灭,有人在绵山瞧见介子推母子的尸首。
这事让晋文公大哭一场,派人安葬了两具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位忠心不二的臣子,下令把绵山改名叫做“介山”,还在山上建祠堂,又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寒食。
介子推的传说在民间传了千百年,可寒食节是按着阴历的日子规定的纪念日,跟清明节没关系;只不过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日期接近,所以,后代人把这两个日子混到了一起。
http://m.qpic.cn/psc?/V50qmmWK4ZYZ3A0vlEse3LHqnP3qni9m/ruAMsa53pVQWN7FLK88i5pqD4lEpUf12lqDC2zAneZqp33Yed*vzGEAzrO4nkUFvo**gVNNaa3VWe.yKbTEXnRUpw3YHuSwuVwinEvzbr7g!/b&bo=OASgBQAAAAABB7k!
上巳节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古老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我国傣族的泼水节,就是传承上巳节的活化石文化节俗。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说的非常准确。到了宋代,因为上巳节节俗都归纳到清明节,所以汉族地区的上巳节就逐渐销声匿迹。而西南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泼水节。
正因为清明节,兼并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文化和民俗,所以,这个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就成了历代法定节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新中国成立后延续。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二、清明的物候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二候,田鼠躲到地下,而鹌鹑开始多起来。
三候“虹始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
著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妇孺皆知,说的就是雨多,祭祀的人行走匆匆。
清明是春耕春种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http://m.qpic.cn/psc?/V50qmmWK4ZYZ3A0vlEse3LHqnP3qni9m/ruAMsa53pVQWN7FLK88i5mivRunJdrR*srE8Vv3No1PnEDgv0Twi1T8rnNfJiHpfEhfqLrcDAdYCWZjIuPhwlfIH.7nByQJM9aoiDzjsIgA!/b&bo=OAT1CAAAAAABB.E!
三、清明节的传统民俗
清明节有很多标志性的节俗文化。是传统节日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1.
如今,清明节成了法定的祭扫先人和举行祭祀先贤和英烈的纪念日。
政府祭奠先贤和英烈。公民祭祀祖先和故人。汉代以后,形成了全国性的节俗。
在河北石家庄栾城北赵村,因为名人祭祀祖先,还留下了一座著名唐代古桥,叫清明桥,是唐代(其实是武周时期)宰相苏味道为祭祀父母墓地修建的一座大石桥。2008年10月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味道父母墓地所在地,就是苏丘村。苏味道是苏轼、苏辙的十一世祖宗。《新旧唐书》都有记载:在武周时期,苏味道官至鸾台凤阁平章事,就是宰相,他回故里赵州栾城为父母迁坟地,讲排场,大操大办,修了一座非常高大的坟冢,还动用民夫,侵占农民耕地,造了一座上坟要走的桥,就是清明桥。
结果,被当时御史台举报查办,武则天罢了他的官,把他贬到四川眉州,死在那里。他的后裔有了四川眉州的三苏名人。苏味道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上千年,不过,在河北,上坟烧纸一直保留。
但如今,随着抗疫和生态环保意识的强化,古代祭祀烧纸钱的习俗逐渐被禁止。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献花置酒,成为新的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2.
清明节踏青,是古老的传统旅游项目。趁着春色满园,到郊外旅游,古时候叫踏青,如今叫春游。所以,从汉代开始,如果说中国有旅游节,那么,清明节可以算一个。所以,古代也成为踏青节。
http://m.qpic.cn/psc?/V50qmmWK4ZYZ3A0vlEse3LHqnP3qni9m/ruAMsa53pVQWN7FLK88i5pqD4lEpUf12lqDC2zAneZov5qXZ4DGqRZvTF7gPPdJ6rkVaQ9HelrU7S0XsZjfiToPcY9v.6bRDVloEpCxgGwE!/b&bo=OASgBQAAAAABB7k!
3.
汉代,河北伟大的儒学家董仲舒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崇尚先贤,纪念介子推,寒食节举国上下都不点火做饭,而且清明节人们出门踏青,争相折取正在长嫩芽的柳条,编成绿色的柳条帽,戴在头上,回到家把青青的柳条插遍房前屋后。柳条生命力特别强大,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意思。
清明前后阳光好,雨水足,是植树的好时候。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传统,还有的干脆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虽然,国家把3月12日定作了法定的植树节,不过,在河北中南部还保留着清明植树的习俗。老百姓们看来,清明种树最好活,这一天植树也带有干啥啥成、万事如意的好彩头。
4.
放风筝
春秋时候,还有放风筝的习俗。不但白天放风筝,晚上也有各式风筝飘在空中,还有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小灯笼,闪闪发光。清明放风筝还有个特别的讲究,等风筝飞上蓝天,就要剪断风筝线,让清风把风筝带到天涯海角。据说可以消病去灾,让不如意的事随风筝飞得远远。所以,山东潍坊、河北廊坊的第什里都曾经在清明节举办风筝文化节。
http://r.photo.store.qq.com/psc?/V12B0CGL3ejOfd/ruAMsa53pVQWN7FLK88i5qP6OdxckqRYPF0l7xgDa8J73EdEI1g95*gxLxAA3uhVg9OfihR.JssEc6SbDoaIzV0NG2o162oqaRfjBhOQkeM!/o&bo=iwLoA4sC6AMRECc!
所属相册:文化活动
荡秋千
在河北,清明节大人小孩荡秋千。是一种传统民俗。
秋千,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以故皇帝的生日叫做千秋节,为了不犯忌讳,就有了秋千这个名字。古时候,秋千很简单,大树上捆绑彩带一条,再加上一块踏板。秋千做起来简单,玩起来有趣,所以就成了清明节里最流行的体育活动。
清明前后不冷不热,正是活动筋骨的黄金时段。
蹴鞠
古时候,清明节蹴鞠,是一项重要体育活动。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蹴鞠是足球的祖宗,北宋时期就是时髦的体育项目,高俅就是因为踢蹴鞠的本事,被宋徽宗重用封了太尉。
http://m.qpic.cn/psc?/V50qmmWK4ZYZ3A0vlEse3LHqnP3qni9m/ruAMsa53pVQWN7FLK88i5qHkadnHPRPwja2xkWFKmBs.urzFuCeObXBMFz8d720EW8MN9u2FXVeq7Jir9y6LPG*L2M5vstX3*zVhk2fi2KM!/b&bo=OASgBQAAAAABB7k!
所属相册:上巳节说清明
马球
中国是马球的发祥地。顾名思义,马球就是骑在马上打的球。东汉后期,邺都才子曹植就是马球的忠实粉丝,他的《名都篇》中留下了“连翩击鞠壤”的诗句。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在真定城里,发生过爱国将领们还利用打马球,乱马踏死叛将,为国除害的故事呢。我在《燕赵传奇》中讲过这段历史。
http://r.photo.store.qq.com/psc?/V12B0CGL3ejOfd/ruAMsa53pVQWN7FLK88i5pd*xzFxU3Exl1GR55B4.m6r9.L7Wf1ldnddSi7l6SbpQYfH3LLJ7tPswdbh6HB4JF6JtfcXErzpTREGFuLsCHM!/o&bo=JgJqAiYCagIRECc!
河北著名画家袁辉《马球图》。所属相册:文化活动
还有一项好玩的民俗活动,这就是斗鸡。春秋《左传》中就有斗鸡的记载。盛唐时期,斗鸡盛行,连天子也玩斗鸡,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斗鸡的玩家。
这正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草清景明万木春。
寒食祭祖明感恩,传统民俗寓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