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塞”到“八陉”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 |
分类: 谈古论今 |
一席梁言·太行山说古2
应邀作为专家之一参与央视《地理中国》之《太行八陉》节目拍摄和采访,感觉真要好好做功课,就有诸多思考。写成《太行山说古》,与大家分享。
第二说,从“九塞”与“八陉”
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到处修长城,筑关塞。各诸侯对于关塞各自有各自的名字。譬如赵武灵王攻中山,从北面有“鸱之塞”,后人认为就是倒马关一线。
秦始皇统一天下,相国吕不韦为秦始皇做了理论准备,《吕氏春秋》就是一部俯瞰天下的书。《吕氏春秋》称“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那么“何为九塞?”吕不韦说:集“大汾(今山西灵石南关)、冥厄(今湖北广水市和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交界处)、荆阮(今河北省易县紫荆关)、方城、崤(今函谷关,又称崤山)、井陉、令疵(今河北迁安到北京的喜峰口。因令支、令疵得名。战国称令疵塞。汉魏时称卢龙塞)、句注(今雁门关)、居庸(今北京居庸关)”。
这是以一统天下的视角,列出的天下要塞。其中的井陉位于太行山中,而居庸、令疵位于燕山中。荆阮(今河北省易县紫荆关)位于古代恒山北麓。
西汉的《淮南子》承袭了《吕氏春秋》的说法,强调了大一统江山的九塞之说。
这位郭缘生何许人也,他凭什么说太行八陉呢?
《隋书·经籍志》卷2 《史部·地理类》记载:“《述征记》二卷郭缘生撰。”该志《史部·杂传类》又载:“《武昌先贤传》宋天门太守郭缘生撰。”可见,郭缘生是南朝刘宋时期人。其实他并不了解太行山。更不一定明白太行山与北岳恒山的关系。
北魏河北涿州籍的著名严谨派地理学家郦道元,反复实地考察了太行山的诸多山水,在《水经注》中,有多次引用《述征记》关于地名的一些记载,但没有一处提到“太行八陉”。
这是为什么?或许郦道元觉得,居庸、蒲阴陉,都属于北岳恒山山脉,岂能算是太行山的断裂之处呢?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提“太行八陉”。
唐代河北籍的地理学家、大唐名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转载了《述征记》的观点。在《河北道一·怀州》记载:“太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曰:‘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又记载:“太行径,在县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在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河北道二》“恒冀节度使·恒州井陉县”下面记载:“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
可见,唐代“太行八陉”说法普遍传播了。
李吉甫说的“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很值得思考。那么,这望都关在哪里?与飞狐陉什么关系?
李吉甫在记载“易定节度使”所属 “易州”名下记载:“西北至蔚州取飞狐路三百六十里。”但没有提到“紫荆关”“太行八陉”之类的任何信息。在记载“定州唐县” “倒马故关”的时候,只字未提“太行八陉”。只是说:“倒马故关,县西北一百一十三里,驿滱水东经倒马关,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以为名。”
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形容蒲阴陉的险要形势:“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裁容骑。右壁峭插干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以晴雷起于足下。”因此,他们认为,蒲阴陉应该是唐河道,其重要的陉关应该是倒马关、走马驿和隘门峡。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所著《唐代交通图考》认为,涞源是个交通枢纽,五道并出:涞源到蔚县是北道,经飞狐关;涞源到灵丘是西道,经天门关(也叫石门关,或隘口关);涞源到易县是东道,经子庄关;涞源到保定是东南道,经五阮关(和五回岭);涞源到定州是西南道,经倒马关(和倒马岭)。他认为,在这五条道中,蒲阴陉当然是去蒲阴城的东南道,而绝不是紫荆关到涞源的东道。

而我认为,从蔚州南下的飞狐陉,既可以通易州,也经过倒马关东出到望都县。望都县,西与唐县相邻,因尧帝之母得名。尧帝母亲名庆都,以此往庆都山得名。汉代以前称庆都,汉代改名望都,唐代又名为庆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回驾路过庆都谒尧母陵,因县名与尧母同名又改为望都县至今。属保定市。
因此,我在接受央视《地理中国》节目采访时,特别强调,飞狐陉、蒲阴陉,均位于古北岳以北,战国时期就是山西北部通往河北平原的通道,但随着北魏王朝迁都洛阳,这里成为平城(今大同)与洛阳之间的交通要道,为了便捷交通,北魏的几代帝王多次“凿灵丘道”,“修直道”。
譬如《魏书》记载:天兴元年(398年)即“治直道,自望都至代(指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太延二年(436年)又“通莎泉(今山西灵丘西)道”,这次当是在原有基础上又加修治,以道出灵丘(今山西灵丘),故名“灵丘道”。《魏书·高祖纪》: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北起平城,自灵丘以下,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州市),成为当时从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也使得飞狐道与蒲阴陉在古北岳山中多条沟谷中交汇,形成了相互连通的道路。所以,李吉甫始有斯记载。
关于飞狐陉名称来历,民间有很多说法。据说是因其道路奇险,仅飞狐可渡,也有认为飞狐是少数民族地名的音译而演变成今名。还有传说是谷内有一狐精修炼成仙,腾飞而去,故名飞狐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