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与恒山山脉

标签:
文化旅游历史 |
分类: 谈古论今 |
一席梁言·太行山说古1
应邀作为专家之一参与央视《地理中国》之《太行八陉》节目拍摄和采访,真的需要好好做功课,有诸多思考。写成《太行山说古》,与大家分享。
这第一说,就是“太行山脉”与“恒山山脉”
在太行山的范围方面,历来存在争议。不过当代学者们都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各自说自己的认知。
中国的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曾于1913年到太行山考察,他在记述这次考察的《太行山里的旅行》一文中,由对太行八陉的疑问,讨论了太行山的范围问题。他指出,如果按太行八陉的说法,那么从黄河北岸起,一直到河北的昌平(今属北京),都是太行山。但丁文江认为:“太行山的范围似乎不应如是的广大,因为从河南的济源、沁阳,到河北的阜平,山脉是南北行的,这是所谓真正的太行山。从阜平起,山脉转向了东北,所以绕到北平的北面,再向东连到榆关,这一段地质的构造极其复杂,与太行本身不同。我的朋友翁咏霓(即翁文灏,与丁文江齐名的另一位中国地质学的奠基者)先生把它叫做燕山。如是则八陉里面的军都陉、飞狐陉和蒲阴陉都在燕山,而不在太行。”
管述奎、吴登明在《地理知识》1979年第12期的《太行山》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太行山范围的:“太行山北起河北拒马河畔,南到黄河北岸,山脉走向由东北而西南,到河南辉县,转为东西方向,王屋山就是它西部的尾闾部分。”这里对太行山的北界仍没有很清楚的说明,但至少包括了阜平至易县这一段翁文灏认为是燕山的部分;对于南界则明确把王屋山作为太行山西延的一部分。但他们认为太行山起始在北,尾闾在南,这和历史上太行山南首北尾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我本科学的是地理,但我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我从历史地理的学问方面想告诉地理学的前辈,你们关于太行山的争议,原来从来也没弄明白古代北岳恒山的地位。我从1985年一直考证古北岳的地望和沿革历史,1985年到2003年先后在《地名学研究》、《地名知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地名学论丛》代表过《恒岳考》《古北岳地望考》《再论恒岳之变迁》等论著。我认为:北岳恒山在清代顺治之前的三千多年,一直在河北省曲阳(金代分置阜平县)、唐县、涞源、顺平一带,主峰神仙山(一称大茂山),在今阜平县与唐县边界处。
《尚书.禹贡》中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恒山与太行山一样,古代不仅是一座山,而是一列山脉。中国古代文献中帝王认定的“恒山山脉”,就是如今地理学界泰斗们认为的不属于太行山的保定西部的山脉,其走势东西向,从山西灵丘东缘、河北涞源、阜平、曲阳、唐县,一直延伸到顺平、望都、满城,到华北平原。恒山山脉和燕山山脉并列的。古代属于华夏名山五岳之一。既是人文地理的中华山岳文化的经典,也是当代地理学必须明白的历史。
因此,太行八陉之说,自古存在争议。古代人不可能把从来不属于太行山的“居庸”(所谓“军都陉”)、飞狐道(飞狐陉)、恒山塞(所谓蒲阴陉)列入太行山的范畴。
当代所言太行山,实际上包括了古北岳和古代太行山的范围,因此,央视拍摄太行山,不能不说古北岳。而且2008年,河北、山西曾经联合将北岳恒山纳入五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系列中,山西承认古北岳恒山的历史地位。因为这才是北岳文化之根本。
顺便说一句,如果古代不是把恒山作为一列山脉,那么,山西浑源的崞山(今北岳主峰),永远也不可能演变为恒山。因为历史上这里与北岳恒山一点点关系都没有。战国时期叫崞山,赵武灵王置崞郡,而同时设置的恒山郡在东垣(今石家庄市东古城),恒山在当今灵丘道以南,而与以北的浑源没有一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