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行山说古3  从兵道到商道

(2015-10-28 17:14:19)
标签:

文化

历史

旅游

分类: 谈古论今

一席梁言·太行山说古    

                                         从兵道到商道

应邀作为专家之一参与央视《地理中国》之《太行八陉》节目拍摄和采访,感觉真要好好做功课,就有诸多思考。写成《太行山说古》,与大家分享。

第三说,从“兵道”到“商道”

   我在接受央视《地理中国》记者采访时,讲了一个重要观点:太行山的古代通道,大都是因为军事需要而开凿的。但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太行八陉”(实际上不止与八陉),就从兵道发展成为封建国家的驿道,进而方便了商旅物流的交通,就成为重要的商道。譬如在飞狐陉进而蒲阴陉交汇的倒马关北面,就有一个著名的走马驿,位于保定市涞源县城西南30千米,南接唐县倒马关。就是古代驿站驻地。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在井陉县白石岭的秦皇古道上,有扼守井陉东面的白皮关,白皮关的山下,就有明清时期井陉兵备道设置的递铺,是军部传递重要军事情报的铺设。到了清代就成为商旅过往的服务设施,还有附近村民设茶救助过往的商旅。

   北魏以来,来自西亚的许多粟特人,就沿着飞狐、灵丘道,到中原的洛阳、邺城,进行贸易。

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一带操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东汉开始,粟特人就往来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南北朝时期,粟特人在中亚建立了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史称“昭武九姓”,这里地处丝绸之路枢纽,是丝绸黄金贸易的转运地。

粟特人的商业活动是从中国中原购买丝绸,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珠宝,六畜也是栗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主要承担以畜易绢的互市活动。因此,魏晋北朝时期的粟特人,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互市和丝马、珠宝贸易的群体。

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是十六国时期,当时河北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其中羯族石勒、石虎家族,都是粟特人的后裔。

永嘉之乱,导致“五胡乱华”。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大规模南下,建元元年(315),石勒征战河北,把平原乌桓展广、刘哆等部落三万余户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公元318年,石勒攻靳准,徙羌、羯降者十多万落于冀州。后赵七年(325),石勒派养子石虎带兵攻克石梁,擒前赵的中山王刘岳,俘获氐、羌三千余人,也都送于襄国。

    公元350年,后赵石氏内讧,石虎的养孙石闵,乘机夺权,恢复了自己汉族姓氏改名冉闵,杀了后赵石氏后裔,建立冉魏。下“杀胡令”,杀戮杂胡羯族,原来迁入河北的少数民族人口又大规模外徙,氐、羌流民十余万相率西归。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已经在中原生活多年的粟特人后裔北归,把他们学会的河北桑蚕丝纺织业技艺带到了北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丝纺织业、茶、瓷器的依赖,为后来的和平时期丝绸之路的恢复、瓷器之路的交流、茶马互市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上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和中亚民族的内迁,深刻影响到河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在河北各地留下了很多历史记忆。

北齐崔昂墓位于平山县城6公里东上三汲村南约300米。1971年发掘出土陶俑百件以上,其中一件按盾武士俑。高68厘米,头戴盔,身著甲、腰束带、左手按虎头盾。盾牌上部和下部分别雕刻四人,各作练拳状。这件武士俑的形象就是“目深、高鼻”,典型的粟特人后裔的面孔。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4-3 崔昂墓葬出土的粟特人按盾武士佣

     河北永年县小漳河畔有一座“元氏祖祠”,是山西、河北元姓后裔共同的祖祠,供奉的祖宗都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所以,河北地区有来自鲜卑族的元氏家族,流徙山西,金元时期有元好问,正是丝绸之路上民族融合的结果。

北魏后期和东魏时期,河北渤海高氏家族实际控制了朝政,把河北的邺城作为重要根基,来自东亚朝鲜半岛新罗、西域各国的使节和商旅频繁,邺城建有专门供各国使节居住的会馆,供朝鲜、契丹、缅甸、波斯、罗马帝国等外国使节和商人居住,方便外商沿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到邺城购买河北生产的丝织品。

波斯从北魏购置的丝绸,大部分产自河北。邺城已经开始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国际交易中心。

当时来自西域和西亚波斯的商人从中原购置的丝绸大部分产自河北。考古工作者于1966年在定州古塔废址的舍利石函中,发现波斯萨桑王朝耶斯提泽德二世和卑路斯时期的银币。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4- 9磁县北朝遗址出土的东魏彩绘陶骆驼

在河北省磁县北朝文化区附近,民间收藏着不少北朝的陶器,河北古陶收藏家李小晟先生收藏的东魏彩绘灰陶卧驼,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代表文物,这种卧驼,造型生动,前腿弯曲跪地,背负行囊,包括粮食袋子、水壶、途中收获的猎物(兔子、大雁)和两大卷子丝绸,是多年从邺城出发的丝绸之路上驼队的形象代表。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大冢营村发掘了东魏茹茹公主之墓。出土了阵容很大的各式陶俑、动物模型、青瓷器、各种金饰品等共1000多件,还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有两枚来自丝绸之路的拜占庭金币。出土的一件彩绘陶骆驼,造型精美,彩绘艳丽。骆驼背负的货物更加沉重,所以骆驼的鼻孔张得更大,背负的货物中,两大卷丝织品压在所有货物最下面,显然是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运输的物品。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4-10 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彩绘陶卧驼

由于北朝时期邺城附近中亚前来贸易的胡人较多,因此,贵族墓葬中陶俑大都使用胡人俑。在邺城周边形成了专门制作胡人俑的陶瓷产业,甚至用模具批量烧制陶俑。这一时期的胡人俑,有带着毡帽的西域商人,也有身着官服的胡人官员俑,还有胡人骑马俑、胡人武士佣、胡人将军俑。反映了当时邺城及周边多民族融合的局面,另一方面证明来自丝绸之路的中亚、西亚的各色胡人,在邺城的陶俑艺人心目中中都留下深刻的形象。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4-11 磁县北朝遗址出土的东魏胡人陶俑

彩绘灰陶胡人俑,头戴瓜皮帽,帽子上饰有白色连珠绣饰,脸色阴沉,深目高鼻,赭石色宽袖衣袍,扎着腰带,右前臂上举弯曲,呈背物状。典型的西域胡人的形象。


太行山说古3 <wbr> <wbr>从兵道到商道

在赞皇县发现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岳父李希宗妻子崔氏墓(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出土了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币3枚,一枚是狄奥多西斯二世时期(408450年)铸造的金币,两枚为查士丁一世时期(518565年)铸造的金币。这些金币是随着东罗马帝国的商人或者西域其他国家的商人带到邺城的。是丝绸之路商旅交易的物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