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案之漏怯案例
(2013-03-20 23:00: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谈古论今 |
果不其然,电视文化节目中几乎每天都有常识性错误,我实在看不下眼,写了若干篇的《央视节目雷人语录批评》。后来忙了,自己做电视讲座,也出现一些疏漏,虚心接受朋友们的批判,不断修炼。
最近,伺候老父亲,顺别断断续续看了几集《赵氏孤儿案》,很热闹。编剧、导演、演员,都很有天才。但请的历史顾问很差,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懂。历史方面错误百出。我看不下眼,再来批判。
批判一、称医匠为“大夫”始北。屠岸贾岂能称程婴“大夫”。
大夫分为地位较高的五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等等。
在晋国赵氏、栾氏、韩氏、魏氏、智氏等,都曾是地位较高的五大夫。
因此,所谓《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不可能称赵氏的门客程婴为“大夫”。
把医生称为“大夫”(daifu),应该是始于宋。宋·洪迈《容斋三笔·医职冗滥》论述: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官阶,有大夫、郎、医效、祗候等。所以,后世就用医官中最高的官阶“大夫”泛称医生。
无论如何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屠岸贾是可能称程婴为“大夫”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所谓历史顾问、编剧、导演、演员,剧务,只有有一个懂一点历史常识的。就不应该出现这种荒唐的称谓。
我看了很为编导腋下出汗。可是人家却很得意。
批判二、棉花种植和棉衣出现在元末明初,而春秋晋国布衣,怎能穿戴棉衣。
我在我的很多讲座中经常说一个历史常识。就是那些拍电视剧的名导们,如果让汉武帝、唐太宗穿着一身棉衣出镜,让忽必烈吃着红薯上朝,那就文盲到家了。就像让文天祥带着手机出镜一样荒唐。
棉花是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带到松江,明朝朱元璋的大军把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传播到各地,于是有了棉花纺织的衣服。此前的中国人穿的除了麻布衣服,就是丝织衣服,还有兽皮。
结果这《赵氏孤儿案》真的出现了这种滑稽的场景。春秋的布衣、屠岸贾、赵朔的门客那些“士”,都穿着明朝才种植出来的棉花纺织的衣服,穿堂过室。就像一群挎着左轮手枪的春秋武士一样可怕、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