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者梁勇
学者梁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18
  • 关注人气:4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赞皇“李德裕别业”与“平泉书院”辩伪

(2013-03-06 10:13:14)
标签:

文化

分类: 谈古论今

梁 勇

今年,我受石家庄电视台之邀,将要讲述《石话实说·百村故事》,而且应邀为赞皇金相府酒业集团,撰写一部《赞皇李氏酒文化》的酒书。在我撰稿过程中,不能不涉及赞皇许亭和大唐名相李峤、李绛、李德裕祖宗故里。赞皇史志和文人笔记中关于李德裕李卫公别业和书院的记载,令人质疑,因此,试做辨析,与学界朋友切磋。

清代赞皇许亭出身的文人杜南棠在《荔村山房文集》中说:赞皇县“治之西迤逦蜿蜒,地愈高山愈众,约30里有乡曰水峪,唐相卫公李文饶有别业在焉(唐朝名相李德裕别墅),……。又西二里为吾乡许亭,……则李氏莹域存焉。(就是李氏家族坟茔尚存)……余尝有《平泉怀古》绝句云:翠巘苍崖壁立班,天然竦秀画图间。名臣价重丝难买,绣出清泉有万山。”。

他还说,在许亭村及北水峪村之间,旧有玉泉寺,县志称“为李文饶之平泉书院”。

这种说法影响甚大。至今,在赞皇县的许多地方史志和宣传资料中广泛引用。

其实,这是传说,不符合历史常识。

首先,李德裕(字文饶)从他祖父李栖筠那一代外出为官,就离开许亭,定居河南共城(今辉县)。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论证,李栖筠自从离开赵郡,经历了安史之乱,河北成为动乱之地,终生未得还其旧居。这是史实。

李德裕出生在京兆万年(今西安)安邑坊,当时他父亲李吉甫在京城任太常博士,而且当时他的祖籍地赞皇,安史之乱以后,一直属于成德军节度使藩镇割据地区,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作为力主削藩的要臣,与河北的藩镇势力不共戴天。所以他一生不可能回到故里,更不可能在祖宗故里办什么“平泉书院”。

    再者说,就凭“平泉书院”这个名字,就不可能是李德裕创办的。因为,书院在唐代主要是宫廷藏书的场所。五代以后,才开始成为地方教育场所。河北地区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是封龙山上的龙山书院。因此,李德裕作为唐王朝的一带宰相,根本就不可能创办书院。

 第三,李德裕为相期间,在洛阳龙门以西创建平泉别业,他自己的文集和后世都有明确记载。至今在洛阳南郊龙门山南的伊川梁沟村,还保存着李卫公(李德裕)平泉山居遗址。这处名胜在洛阳,不可能在赞皇。

《李德裕文集》收录的卫公亲笔留下的《平泉山居诫子孙记》中说:早 “有推举伊洛之志。前守金陵,于龙门之西,得乔处士故居……吾乃翦荆莽,驱狐狸,始立伴生之宅,渐成应叟之地。又得江南珍木奇石,列于庭际”。

宋代《渔阳公石谱》记载:李卫公在平泉山居,“广采天下珍木怪石为园池之玩”。以泰山石、灵璧石、太湖石等,配以珍木异卉、湖溪流水,精心构筑。李德裕在《题罗浮石》诗中说:“清景持芳菊,凉天依茂松。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卫公对平泉山庄幽深雄浑的景观颇为自信。园中每方奇石都镌刻“有道”二字,以示“此中真意”。其中一块醒酒石是他的至爱。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记述:卫公“醉即踞卧其上,一时清爽”。并在醒酒石上刻诗云:“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他还告诫他家后人:“凡将藏石与他人者,非吾子孙”。冀望爱石永伴平泉。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被罢相,出荆南(今湖北)节度使。不久改东都留守,驻洛阳。卫公与家人在平泉山庄,渡过了短暂而温馨的时光。旋即被贬潮州(今广东)司马。留下《离平原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自是功高临尽处,祸来名灭不由人”。

 大中二年(848),李德裕再贬崖州(海南琼山)司户,次年正月抵达海南。宋王谠《唐语林》说“李卫公在珠崖郡,北亭谓之望阙亭。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哽。题诗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他在《夏晚有怀平泉林居》感念:“愀然何所念,念我龙门坞。……稚子候我归,衡门独延伫”。平泉山庄的嘉木美石,时刻萦绕在卫公脑际。

白居易有《醉游平泉》诗写到:“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见人面向天。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

 大中四年(850),六十三岁的一代名相卫国公,带着他对大唐帝国的沉郁悲怆,带着他对平泉山庄的魂牵梦萦,沧然逝去。而他为之呕心沥血的残唐大厦,也在五十余年后轰然坍塌。进入五代十国,平泉山庄被丹阳王守节所占。

明代诗人邱起风作《平泉朝游》:“太尉遗庄址尚存, 晓风送客到荒村。 凝眸难觅石醒酒,披翳忽逢泉傍园”。后来,李德裕的平泉山庄被废,僧人们在其遗址上建平泉寺。  

因此,李德裕李卫公,从他出生一直到含恨病死于海南,一生不可能回到他的祖籍地赞皇许亭。更不可能在赞皇建造所谓“平泉书院”或“平泉别业”。

不过赞皇历代官民、文人,都以许亭出了个李德裕为荣。都希望在李卫公故里许亭,找到一些与他有关的遗迹或遗址。这种情结可以理解。甚至在清康熙年间,知县在县衙门前有为李德裕建造 “名相坊”,是为了纪念这位千古名相的功德,并不能说明他在赞皇祖籍地,留下什么别业或书院。杜南棠在《荔村山房文集》中所谓赞皇水峪有唐相卫公李文饶别业、许亭玉泉寺 “为李文饶之平泉书院”的说法,应该视同乡学究们一知半解的附会之说,不可作为信史。

 

清代画家顾大昌临摹唐代韩滉《李德裕见客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