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遗物遗址看河北陨石雨

(2013-03-05 17:16:44)
标签:

文化

分类: 谈古论今
·2013-3-4 19:13:33·来源:河北青年报

编者按

上周,本报刊登了学者梁勇撰写的《石家庄也下过陨石雨》一文,介绍了明嘉靖十四年一场陨石雨袭击石家庄市桥西区东良厢村的事件。近日梁勇经过进一步研究考证,发现陨石频频“光顾”我省。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陨石》记载,从公元前2133年的夏朝到1911年,明确记载陨石陨落地点在河北省范围内的有33次。

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jiaodou/20130304/2013030419165198489.jpg

■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经考证可能是陨铁锻造的

北宋已注意到陨石成分

陨石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地球的一种天文灾异。我国古代文献中对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位列世界前列。先秦文献《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在《左传》中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正史中关于流星雨的记录至少有180次。这些记录,对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北京天文台天象资料小组用了十几年时间,收集十几万卷史书,地方志和其他文献,1979年整理出《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陨石》部分,共计收录从公元前2133年夏朝到1911年365项陨石记录,其中明确记载陨落地点在河北省范围内的有33次。

中国古代对流星雨出现场面的记录也很详细。《汉书·天文志》记载: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余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四面或大如盂,或如鸡子,耀耀如雨下,至昏止。郡国皆言星陨。”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古代文献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北宋的沈括发现,有的陨石主要成分是铁。《梦溪笔谈》卷二十记载:“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河北古代为燕赵中山之地,历史上也是一个陨石天象较多的地区。由于古代文献的记载过于简略,有些记载没有明确的陨落地址,需要结合地方志和陨石遗志进行考证。

河北地域保留下来的古代陨石及其遗址,除了我们上次介绍的石家庄市东良厢落星台之外,还有一些中国著名的陨石遗址。

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jiaodou/20130304/2013030419171324374.jpg

■曲阳北岳庙飞石殿遗址

曲阳北岳庙有飞石殿

曲阳北岳庙坐落于曲阳县城中,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时期,由于从秦汉到明代帝王赐封的北岳恒山主峰就是阜平县的大茂山,历代一直属于曲阳县地,因此曲阳县北岳庙是汉代至清顺治十七年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庙祠,与东岳泰山的岱庙、中岳嵩山的中岳庙、西岳华山的西岳庙、南岳衡山的南岳庙同为古代帝王祭祀五岳的大庙。

在曲阳县北岳庙内,有一座古老的大殿遗址,原为飞石殿,相传有陨石降于曲阳,当地人认为陨石是天神撒入人间的圣物,遂将陨石存放于北岳庙中,并且建殿祭拜。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禛著《池北偶谈》记载:“相传舜望于山川,北至大茂山,大雪不能前,飞石坠,遂祀焉,即今曲阳庙。”

在清道光《定州志》和清光绪本《曲阳县志》中,都记载“虞舜及唐贞观中,曾前后两次有陨石坠于曲阳,被称为神石,飞石,因建殿以祭之”。这座飞石殿内正中就供奉着一块巨大的陨石。可惜清宣统元年飞石殿烧毁,供奉的陨石仅存殿基。如果说这块陨石能经过年代测定,确实是舜帝时期的陨石,那么,无疑是河北省境内保存年代最早的一块陨石。如果是唐代的陨石,距今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1982年笔者到北岳庙考察时,据说飞石还存于庙中,可惜后来这块陨石不知去向了。如今,这座祭祀陨石的大殿遗址还在,规模宏大,那些柱础和月台,能够显示出这座大殿昔日的辉煌。

藁城铁刃铜钺陨铁造?

位于石黄高速公路北侧的藁城市台西商代遗址,是我国商代中晚期一处重要大遗址。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集中展示了河北中南部商文化的面貌,在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台西商代遗址,有七项世界之最,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距今约3400多年。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铁器之一。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冶金发展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科学家们经过对铁刃铜钺进行鉴定,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种说法认为这件铁刃铜钺使用的铁,是用陨铁锻造而成的。那么,这块陨铁从何而来?在台西是否还有同一时期没有经过锻造的原生态的陨铁遗物?这要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发掘,深入研究。

如果科学家的鉴定是对的,那么,铁刃铜钺的铁刃,就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利用并锻打成兵器的陨铁(铁陨石)。

(下转32版)

(上接30版)

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jiaodou/20130304/2013030419195512662.jpg

■赵县“陨石小公园”内存放的据说是石家庄市境内保存的最大的陨石

赵州高邑陨石身世之谜

在赵县人民政府的后院有一处优美别致的“陨石小公园”。院内安放着一块重达八百千克的“陨石”,据说是目前石家庄市境内保存的最大的陨石。

沉睡在老丁香树下

据明朝万历年间《赵州属邑志》记载:“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初七寅时,赵州南天几道耀眼光束飞下,直落高邑东关田园……”

另据民国年间《赵州志》记载:现赵县政府丁香树下陨石,为明朝嘉靖年间中秋节前,余知州南巡至高邑东关,惊闻凌晨下了流星雨,在现场看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怪石若干块,并将其中最大的一块差人运回州衙,其余让人妥善保存起来。

从明清赵州衙门、民国政府、伪政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赵县政府,历经四百四十四年,这块陨石一直沉睡在县政府后院的老丁香树下。

根据描述,这块陨石形似婴儿大头,呈兔唇开裂象,重约八百千克,石质坚硬,密度非常高,含铁、硫、镍等多种重金属元素,至今表面仍有炽热高温烈化痕迹。

赵南星出生的“吉兆”?

1990年始,赵县档案局文物档案征集开始后,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相关人员及有关县、市(区)专业人员共同研究陨石之谜。他们先后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皇史、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图书馆、陕西博物馆等国家图书、档案馆进行史料考证,自称揭开了这块陨石的身世之谜。

赵县的档案工作者2003年10月刊发在《档案天地》杂志的文章称:

1556年八月初七凌晨三至五时,赵州南天飞落流星雨。散落在高邑县东关一家赵姓田园,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散落点非常集中),这时高邑东关赵家一大户一名男婴正呱呱落地,其父目睹了五光十色的流星雨,异常激动,为儿子取名赵南星。天启三年赵南星升任吏部尚书后,将其中三块陨石安放在赵家祠堂内。从那时起最大的一块陨石已移至州衙(现赵县政府驻地)。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侵略者将赵家祠的两块陨石悄悄装上军车,意在偷运回国。不料途中被我军在天津港截获。南京解放后,该陨石交紫金山天文台保管。

前几年,高邑县档案局、文物局为寻找陨石,多次到南京向领导说明原因,经研究最后确定:将一块最小的陨石(重约三千克)还给“赵家祠堂”。

1999年,赵县决定拆掉县政府后院八间平房,腾出四百多平方米空间,建成保护“陨石”的小公园。

陨落时间与史实不符

赵县陨石公园的陨石身世果真是赵南星得名的“天降吉兆”吗?笔者结合史籍文献做了考证。

赵县档案局的这篇文章乍看很有历史感,但仔细推敲,漏洞百出,陨落时间与相关人物生卒年份矛盾重重。

首先,高邑赵南星的出生时间不是嘉靖三十五年,《明史·赵南星传》及后人研究文章,都记载赵南星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万历二年中进士。其年24岁。如果生于嘉靖三十五年,中进士时仅18岁。与史籍记载的年龄不符。

其二,既然明朝万历年间《赵州属邑志》记载: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初七寅时,赵州南天几道耀眼光束飞下,直落高邑东关田园……那么,这场陨石雨与赵南星出世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此时赵南星已经六岁了。这个故事明史中根本没记载,纯属传说,而且自行矛盾。

其三,文中引民国《赵州志》记载:现赵县政府丁香树下陨石,为明朝嘉靖年间中秋节前,余知州南巡至高邑东关,惊闻凌晨下了流星雨,并在现场看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怪石若干块,并将其中最大的一块差人运回州衙,其余让人妥善保存起来……

这件事是符合史实的。光绪本《赵州志》卷五《官师志》记载,明代余知州(铅山人,嘉靖三十四年任),他的继任是张衷(麻城人,嘉靖三十六年任)。可见余知州在陨石雨落高邑后的第八天,到高邑巡视,并把其中最大的陨石带到了州城。这或许是史实。

至于赵南星在天启年间为什么把剩下的陨石搬到他家祠堂,那应是出于对陨石的保护,而不是因为这些陨石应了他出生的吉兆。

可能是后人在赵南星祠堂看到这些陨石,也看到了《赵州志》关于明代嘉靖年间陨落的记载,联想到赵南星的名字与“星”有关,就把赵南星的出生与这几块陨石附会起来。后世文人不深入研究,以讹传讹,把传说当成历史故事。

笔者近日专程到赵县“陨石公园”实地考察。我大学本科学的就是地理学。经过我审视,这块所谓的“陨石”,实则是一块石灰质太湖石。那么,具有明确陨落地点的“陨石”,为什么在赵州知府衙门里变成了太湖石?其中必有奥秘。是当年余知州不懂而搬了一块“赝品”,还是后来被人偷梁换柱了呢?有待深入研究。

有些陨石雨没有明确记载

北京天文台天象资料小组1979年整理出《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陨石》部分,收录古代365项陨石记录,涉及到河北省的有33次。那么,这是否就是古代陨石的全部历史呢?当然不是。因为这个表中并不包括高邑县嘉靖三十五年和获鹿县嘉靖十四年这两场河北境内陨石雨的记录。疏漏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还有一些陨石陨落地点在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相对于京城的大概方位。这些陨石雨,可能也涉及到河北地区。

另外,在唐、五代、北宋和金这一时期的正史中,记载的陨石雨有三十多次,但大都记载陨星的天文背景,而没有记载陨落地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近600年中,河北境内一定有陨石雨出现,只是没有明确的记载。

总之,河北省的陨石有很多,但是对陨石的研究很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俄罗斯陨石事件,唤起中国对陨石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公共安全意识,提高我们民族对天外来石的关注和防御意识。

■文并图/梁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