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隍庙传说辨伪

(2013-03-06 10:20:05)
标签:

文化

分类: 谈古论今

 

梁勇

在行唐县龙城镇、井陉县天长镇,新乐的承安铺,还有全国各地太多的古城中,古老的城隍庙作为经典的古代建筑,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我主讲《石话实说----石家庄100个村庄印记》过程中,不得不说到这些城隍庙的建筑。可是当我们撰稿组收集民间传说的时候,乡民和宿老们,都要大讲一通当地城隍非凡的身世。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这里的城隍爷,因为救过皇帝的驾,所以要比一般县级城隍级别高,我们的城隍爷是正四品知府的待遇”云云。

民间传说,讲个老故事,博得游客们一乐,也就算了。可是,我这《石话实说》是要将就点学术含量的。如果没有学问、没有历史学的功底,我也就绝不揽着瓷器活。因此,我必须说说各县城隍爷的真实身世,别让这些民间附会的传说弄晕了。

一、城隍的来历

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时《周宫》祭祀的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东汉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说的就是护城濠。而祭祀城隍产生于古代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后来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成为地方的守护神。城隍庙,就是祭祀城隍的庙祠。而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阴间的市长。城隍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早在周朝,每到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就是最原始的城隍神。

三国开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最早见诸记载的城隍祠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到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和爵位。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在当时,人们都希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民生疾苦,因此,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都成了城隍爷。

二、城隍爷的品级

各地城隍爷的品级,是明朝朱元璋诰封的,不是各县区别对待的。

朱元璋对城隍极为崇信。据说是因为他出生在土地庙里,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他称帝不久的洪武元年(1368)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他的意思是,“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还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可见,朱元璋认为城隍祭祀具有惩戒作用。

此次,形成了中国城隍祭祀的封建规制,所有县城的城隍爷,都是正四品的官府打扮,城隍庙的级别相当于县衙门的规制。这是因为皇帝诰封的官职级别,县城城隍庙是“正厅级”待遇。

三、民间附会的来历

清承明制,城隍爷的待遇不变。但清代以来,不少县城有些乡学究们,整天无所事事,就到各个庙祠看景,他们觉得自己认识明朝朝服的等级,一看这城隍爷的朝服那是四品官服,比县太爷的七品官服要高,于是就杜撰故事,忽悠百姓说,常见的故事就是:“这里的城隍之所以是四品官服,那是因为救过皇帝的驾。”井陉天长镇的乡学究门说城隍救过刘秀的驾,行唐县的乡学究门就说城隍救过赵匡胤的驾,一一附会胡编故事,结果把老百姓都忽悠了,爷差点把我们《石话实说》撰稿组给忽悠了。如果我不认真考据一下。不少人还真以为唯有井陉县、行唐县的城隍爷是四品官。其他县的城隍爷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因为“文革”之后,大多数县城的城隍庙,都已当然不存,因此,也就淡忘了关于城隍爷品级的故事,而行唐、井陉等保留着城隍庙的古城,关于城隍爷品级的附会故事,就成了当地人的谈资。其实,天下所有县城的城隍爷都是一样的待遇----正四品,厅级待遇。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官阶。那些乡学究们杜撰的伪历史、假故事一点都不靠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