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击椎生不是蔡锷,是唐璆吗?曾业英失误之十五:以偏概全

(2017-09-06 07:25:29)
分类: 争鸣

核心提示:曾业英先生在其发表于《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的《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中认为,击椎生绝非蔡锷,八九不离十可认定他就是筹滇协会的倡议人唐璆。但经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邓江祁教授查考,曾先生的上述结论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本刊自8月14日起,分20期连载邓江祁教授的辩驳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5/ec703cd8b9bc4131a23e13712e2ec852.jpeg

蔡锷,字松坡,别号(笔名)击椎生

本刊《曾业英失误》系列文章的前面十四期,已经分别从十多个方面,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曾业英先生所谓击椎生“八九不离十”就是唐璆的所有论点和结论全部不能成立。按理说,《曾业英失误》系列文章到此也该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了。但是,曾先生的《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还是一个典型的“半垃子工程”,还有大量该做的重要作业未及进行。曾先生还只是摸到大象的尾巴,连大象的腿、大象的耳朵、大象的鼻子、大象的嘴巴和大象的身子统统都还没有摸到,就急不可待地断言得出了“八九不离十”的结论,当然是过于天真,过于浮躁,也过于武断了。

既然曾先生也认为击椎生是谁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问题”,那么,就决不可草草了事。因此,为了对历史负责、对蔡锷负责、对唐璆负责、对广大读者负责,也对曾先生负责,笔者觉得有责任和义务,不吝为曾先生把击椎生是谁的问题这头“大象的一些重要部位略为指点一二,以便曾先生再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去摸一摸,并得出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来,以使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在接下来的五期中,笔者将为曾先生指点其必须完成的五道作业,以避免造成更多的失误。今天,先讲“以偏概全”的问题。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5/0e0ccb60cdb749dcba2b491095ffeb4c.jpeg

蔡锷不仅是一位爱国将军,还是一位爱国诗人

击椎生在《云南》杂志上发表诗作20余首,这是击椎生作品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生在文章中曾断言:“以唐璆的生平经历和所受教育,对照击椎生诗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不难发现二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我们不难发现,在曾文中,曾先生确实将唐璆的“文”与击椎生的“文”作了一番“对照”。虽然在“对照”的过程之中,方法失当,漏洞很多,错误不少,所得出的“不难发现”的结论不仅不能服人,还暴露了其不少严重失误,但最起码也还是做了形式,走了过场。然而,曾先生对他们两人的“诗”所作的“对照”在哪里呢?怎么竟然连个形式也不做,过场也不走就以偏概全,直接得出两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的结论来了呢?

众所周知,蔡锷不仅是军人,还是诗人;不仅文章写得好,诗也作得漂亮。曾先生所编的《蔡松坡集》和《蔡锷集》虽然错误不少、遗漏很多,不也收录了大量蔡锷的诗作吗?

例如,1905年春,时任湖南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的蔡锷到长沙著名风景区岳麓山一游,即成《登岳麓山》绝句一首,以诗言志,大有廓清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

又如,1916年2月,即便在战火纷飞的护国战场,时任护国第一军总司令的蔡锷仍然诗兴大发,一气呵成《军中杂诗二首》。

      其一云:

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艰险最难平。挥刀杀贼男儿事,指日观兵白帝城。

  其二云:

绝壁荒山二月寒,风尖如刃月如丸。军中夜半披衣起,热血填胸睡不安。

既然曾先生熟悉蔡锷的诗,难道就没有发现,蔡锷以奋翮生为别号(笔名)作于1900年的《杂感十首》(详见下图一)与1907年11月击椎生在《云南》杂志上发表的《杂感十首》(详见下图二),无论从题名、形式还是风格上看,才是真正的“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吗?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5/c20082c9492c4251a3d1a9f91bfdaca7.jpeg

来源《清议报》第六十一册,1900年10月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5/e19a01d2a5da474c8d16efef9babd678.jpeg

来源《云南》第拾号,1907年11月

既然曾先生断言,“以唐璆的生平经历和所受教育,对照击椎生诗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不难发现二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为何对于击椎生诗与唐璆诗的“对照”工作,连个形式也不做,过场也不走,就断定其“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呢?是曾先生在操觚之中忘记了呢?还是有意回避呢?笔者当然不得而知。但是,既然曾先生声称要“对蔡锷及真正的诗文作者和历史负责”,还在文章中不断地拿击椎生的这些诗作来“说事”,并得出了击椎生“八九不离十”就是唐璆的“结论”,难道能够对击椎生的诗作这样一个其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视而不见吗?难道不应该将唐璆与击椎生诗作进行认真的“对照”和分析,并得出其“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的结论来吗?

所以,曾先生既有历史责任不能忘记这个问题,更有现实责任补上这些功课,把这个问题彻底弄清楚,将唐璆与击椎生两人的诗作进行认真的“对照”,并将“对照”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公诸于众,让广大读者看看唐璆与击椎生两人的诗作在风格上、形式上、内容上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否则,曾先生岂不是对蔡锷及真正的诗文作者“不负责任与不公”?!(未完待续)


 (摘自邓江祁教授未刊稿《击椎生绝非唐璆,而是蔡锷——与曾业英先生商榷》)

 本文欢迎转载,但仅限全文转载,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并注明:文章转载自搜狐号“老邓说史”。同时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江祁论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