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击椎生不是蔡锷,是唐璆吗?曾业英失误之十八:不考史事

(2017-09-11 07:24:14)
分类: 争鸣

核心提示:曾业英先生在其发表于《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的《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中认为,击椎生绝非蔡锷,八九不离十可认定他就是筹滇协会的倡议人唐璆。但经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邓江祁教授查考,曾先生的上述结论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本刊自8月14日起,分20期连载邓江祁教授的辩驳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8/16ba1d7b5cd34c13b50312e69423c443.jpeg

蔡锷,字松坡,别号(笔名)击椎生

不注重史事的考证是曾先生在《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中屡屡出现重大失误进而导致错误结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前所述,唐璆戍边、唐璆赴滇、唐璆离滇,等等,都是由于曾先生对唐璆的经历缺乏考证而导致的严重失误。除了上述重大失误之外,曾先生对于唐璆还有许多应该查考的重要史事没有去查考,从而导致由于这些史事的缺失,而使曾先生所谓唐璆就是击椎生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下面再举两例: 

第一,既然曾先生断定唐璆就是击椎生,击椎生是唐璆在《云南》杂志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那么,曾先生是否想了这个问题:唐璆在日本期间,有以笔名发表文章的必要和习惯吗?如前所述,曾先生应当注意到,击椎生的《云南外交之失败与挽回》一文在《云南》杂志1907年第4号开始连载,而唐璆在第5号的《云南》杂志上以“湖南唐璆”的名字发表了《救云南以救中国》一文,与击椎生上文的续一同期刊登(见下图一)。此外,唐璆还在1908年创刊的《筹滇》杂志第1期上以本名一次就发表了《筹滇篇》《国事余论》《上桂抚书》等五篇文章(见下图二)。这就充分说明,当时身处日本的唐璆在《云南》杂志上以本名发表文章并无任何顾忌和障碍。同时也说明,当时兼任筹滇会交际部长、正在为组织筹滇会而四处奔波的唐璆还希望借多发表文章而出名,以便广泛联络和发展会员。倘若唐璆真的就是击椎生,他在《云南》杂志上发表的那些诗文,尤其是象《云南外交之失败与挽回》这样的重要文章,都以“湖南唐璆”的名字发表,岂不是对提升筹滇会的影响力、扩大该会交际部长唐璆的知名度更加有利吗?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8/bc04f7e6d46d481cb3ec87f8e4a0119b.jpeg

来源:《云南》第五号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8/55560ea09a0849b6b3ae7beffe7947f0.jpeg

来源:《筹滇》第1号

但蔡锷就不一样。蔡锷之所以用奋翮生、劫火仙、击椎生等笔名发表文章,一是受喜欢以各种别号和笔名发表文章的乃师梁启超的影响,自留日时期起就有以笔名发表文章的爱好和习惯;二是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众所周知,蔡锷1904年冬归国后,“志存颠覆,而迹求隐晦,平日谨言辞,慎交游,常恐以意外之疏忽,而招来本事之损害”。当时,在广西“戍边”的蔡锷既是广西清军要员,属于“体制内”之人,又是广西巡抚张鸣岐的“红人”,加之当时广西一些革命党人因过于张扬,已经引起了张鸣岐的注意和防范,所以,对于发表抨击清政府和侵略中国的列强的文章,对于支持浙江、云南等省维护利权等情事,蔡锷一直是比较谨慎的。他购买浙路路股,还是与王芝祥、纽永建等人一起通过浙路旅桂协助会购买的(见下图)。他选择以鲜为人知的击椎生笔名发表这类文章,显然也是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8/430c4fcf02f64e84aff889ecba769eba.jpeg

来源:《申报》

​那么唐璆?既然唐璆当时身在日本,不存在身处国内清军营垒中的蔡锷那样的顾虑,还有必要又以“击椎生”这个不为人知的笔名在《云南》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文章吗?如有必要,其原因和动机又是什么?1907年至1908年,唐璆在日本期间,有以笔名发表文章的习惯和爱好吗?对于这些问题,认定击椎生就是唐璆笔名的曾先生,难道不应当有历史的责任对于这一史事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符合史实的答案吗?

第二,击椎生的《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一文,在1908年2月出版的《云南》杂志第十二号连载后虽然未完,但戛然而止,此后再未见之于《云南》杂志。对此,曾先生是知道的,因为他在文中提及击椎生此文“最后部分仍标有‘未完’字样”。

为什么击椎生未能续完这篇重要文章呢?笔者曾查考了蔡锷1907至1908年的经历,并在《蔡锷的击椎生笔名考论》一文给出了其中的原因:1907年12月以后,蔡锷随张鸣岐巡边,一去近4个月,回桂林不久,又被任命为广西新练常备军第一标统带,移驻南宁,次年2月又赴龙州任讲武堂代理总办,直到1910年7月才得以重返桂林接办干部学堂,不久又发生了“驱蔡风潮”,1911年春又匆匆赴云南任,这两三年的行止不定,应当是蔡锷最终中断为《云南》杂志续稿,以致《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一文尚未写完的重要原因。

既然曾先生说唐璆就是击椎生,那么,唐璆为什么没有续完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这篇重要文章呢?据笔者查考,唐璆负责编辑出版的《筹滇》杂志第1号1908年6月13日才面世。这就证明1908年6月之时唐璆还在日本,尚未去南洋。既然曾先生断定唐璆就是击椎生,而且还“不能排除击椎生 《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一文,就是唐璆当时研究外交问题的成果之一(见下图)那么,请教曾先生,从1908年2月到6月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唐璆就在日本,而且有充足的时间,又为何不续完《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一文呢?这能证明“《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一文,就是唐璆当时研究外交问题的成果之一吗?对于如此重要的史事,曾先生难道不应该认真考证并拿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果来吗?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8/de13d2cb7af14636b7a1fd8cf688380f.jpeg

来源:曾业英《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

由上可见,曾先生要想让人相信其所谓击椎生“八九不离十”就是唐璆的结论,上述两个漏洞不应该认真填补上吗?(未完待续)

  

(摘自邓江祁教授未刊稿《击椎生绝非唐璆,而是蔡锷——与曾业英先生商榷》)

本文欢迎转载,但仅限全文转载,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并注明:文章转载自搜狐号“老邓说史”。同时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江祁论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