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念认知论述(155)
1、一说批判精神,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支持和践行;二是恐慌和抛弃。
前者弘扬正气、激浊扬清,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后者抺黑党性、庇护贪腐,走向道德颓废沦丧。
前者努力向光明奋进。后者陷入黑暗不能自拔。
2、有一种人天天恐慌批判精神,害怕批判到自己头上。
面对批判精神,说谎、造谣、诽谤、诬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岂不知没有批判精神,是非就要混淆、黑白就要颠倒、人鬼不分、四分五裂,社会一定倒退落后。
4、论述说过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什么?是评论人和事物是非的一种意识即观念、一种思维活动、一般性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批判精神是要解决意识形态即观念问题。
5、比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评论辩别某种是非、对错、批判已经办理的相关事件、案件。
比如纠正冤假错案,必须坚持批判精神。否则冤错难纠,冤错更多,说不准还会轮到你头上,冤枉的是你。这就是道理。一定要清楚,道路的道,理念的理。
6、概括地说,批判精神就是对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具体分析所坚持的原则和立场。
7、比如,不坚持批判精神、不批判分析问题,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无法寻求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实际需要的运行模式,更不会改变生活和工作中的错觉。
中国道路、中国精砷、中国方案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批判精神中产生和发展的。
8、为什么恐慌批判精神?害怕批判?
不想否定自己的错误、罪责。只许低头干活、跟上走,不许讨论、不许看方向、不许看道路。
9、比如有的人有一种毛病,好大喜功、浮夸政绩、造假虚报、瞒上欺下、贪赃枉法。
学生、同事、朋友讨论,
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得到好处。这就是信仰缺失问题。
10、但是,无论哪个组织、哪个机构、哪个家庭、哪个群体、哪个人,不纠正过错,一定要倒霉、失利、失败、垮台,严重的还可能被抓、判刑。
11、发扬批判精神,多做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是接受批判的最佳态度和策略。
12、经常搞“成绩单”,一定弄虚作假。
管理原则和方针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三结合。
不把问题说透彻,目标在哪里?
13、凡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轻描淡写问题,都会被问题拴住腿、陷入自己挖的问题坑里,导致“不能自拔”,越陷越深。
14、不解决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矛盾激化、积重难返。
15、解决能力问题,首先要解决意识形态即观念问题。观念问题就是文化问题。
16、每一个人都在意识形态影响中生活和工作。这个意识形态就是文化、文化观念。
17、无论官还是民,必须认识和解决五个方面的文化问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和根本制度。
否则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加剧两极分化、动乱因素增多、又倒退回到解放前殖民主义时期。
2)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没有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思想必然倒退腐朽、精神颓废、意志衰退、情绪消沉、走向败亡。
(3)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每一个人的灵魂。文化建设是要解决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具体讲要解决人的思想、精神、价值问题。离开文化建设,人的灵魂将昏暗、国家和民族将衰败。
(4)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文脉。
传承文化是赓续中华文脉、续根通源、繁荣昌盛。断了中华文脉、断了五千年先祖列宗这个根、断了五千年清源、源泉、源流,国将不国、民将不民、必遭外强凌辱、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5)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是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要强化文化的影响力,用文化支撑复兴大业。这是根本、这是命运、这是前途。
18、文化是法治的根本和动力。文化支撑法治产生效率。
“法不治众”,是因为法理缺失、法理偏度。宣传普法走形式、学法执法有虚假。
19、
制定法律政策的人,置法律政策于度外,不保护人民,而是庇护官员,这个法这个政策一定要偏离法度。社会问题难解决,这就是一个致命的焦点。
20、封杀批判精神,反对和抵制批判的特点是颠倒是非、歪曲事实、掩盖真相,以罪错当正确,继续罪错。
守正创新。不守正,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守正创新就形同虚假。
21、掌握批判精神、发扬批判精神,用批判精神批判腐败堕落、罪错邪恶,用批判精神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社会才能清明、官员才能清廉、环境才能清朗、人民才能清正。
廓清
二0二五年四二十一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