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念认知论述(165)
1、每一个人都在错觉之中生活和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呢?不管想通想不通都会这样。
2、信仰、信念、理念、观念、追求、层次、兴趣、专业、品行、差异、认知、目标,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楚、解决不好,就会在错觉之中行走、在困惑之中活命。
你问他活着干什么?说不清楚,永远是个谜。
3、三百六十行,行行存在高中低、行行存在上中下,行行之间有“矛盾”
,相互制衡、相互利用、相互推进、相互存亡。这是规律。违背规律将永远糊涂、“自取灭亡”。
4、比如财富,一开始是你引领创造的。但创造财富不是你自己,而是这一个群体、这一个团队。没有人类这个不同层次的群体,你什么都不是。
你在哪一个平台、哪一个层次、作用是什么、错觉在哪里、奉献有多少、成败比例各多少、认识罪责有多少、正义之举有多少、如何说归宿?一一都要有一个具体的结果。
说不清楚、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你是谁?想干什么?要到哪里去?目标、目的地在何处?仍是一片茫然。
5、翻开历史看一看,没有平民百姓,皇上给谁当?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
6、人人最终都要灰飞烟灭。所以财富最终是社会的。当一个人灰飞烟灭之后,自己的财富将被转移、转化、质变、消耗。
于是,不同层次的人群重新创造不同的财富。这种循环、这种轮回就是在推动人类社会变革和发展。
天下为公就是这个天道天理。
7、有一种人总是贪得无厌、总是要把财富占为己有、总认为“私有才是天经地义”
。
这种人真的混账,到死都不会明白人类社会究竟是什么?
8、老百姓常说,活着争权争利,死了一场空。这是真话。规律就这样,历史就这样,任何人改变不了。
人生是一场梦。美梦?噩梦?你选择什么梦?由不得你。这是由你选择善恶之后产生和支配的。善有善梦,恶有恶梦。风生水起,阴阳互动。论述专门说过。
9、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多做贡献,这种活法心安理得,从心理学而言这是精神健康,这是长寿之道。
论述说过许多办企业的人把百万千万、百亿千亿捐献国家扶贫、搞建设、办教育,许多科研人员把创造的成果无偿奉献国家为民造福。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这种名号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讲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他们懂得私有的耻辱、懂得财富的价值。他们懂得追求肉体长寿,反而早死,这就是灵魂早亡。
10、灵魂清明与灵魂肮脏,这是个选择题。人人都要在这个选择题上做文章。无论官还是民,天天都在选来选去做这个选择题。
11、专业各有职能、各有规律。比如理论,研究三大规律即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违背规律则混乱、倒退、失败、灭亡。
比如办企业,商道酬信,厚德载物。违背这个规律则败落、倒闭。
比如卖烧饼,讲究形色味香。否则卖不出去。
比如开店卖服装,顾客看上款式、穿上合身才要付款。否则服装一直挂在店里。
比如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为民创造财富。真要出几个汉奸,是不是耻辱呢?虽说和教师没有直接责任,总是一种问题,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教育失误?谁的问题呢?
比如当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做不到,将步入贪腐,必垮必败。去问一问写悔过书的人一定能说明白。
12、比如说“最初的人类一定是以私有为核心”。这是误读历史。
古史考证,女娲造人初,为母系社会,实行财富共有制。没有私的概念。实行男权之后,剩余财物分配不公,人类分化,产生剥削。朝代更换,制度各有利弊。党派纷争,推动变革。“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公有制产生。新时期,面对意识形态的复杂,共产党要解决“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
的问题,坚持“自我革命”,目标为共同富裕。简单地说,这就是社会变化和发展过程。
13、历史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真相、探索发展规律、以史鉴今。不懂历史,一定走错路。
14、违背规律,固执己见,伪造历史、以假乱真,这种情况和问题是存在的。
存在决定意识。说不说都存在,最好的方法是不回避矛盾,解决认知问题。
15、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三结合管理方针、原则和运行模式乃成功方略。这种人就是不贯彻执行。就是要违反科学、违背规律。说是不会这样干。咋混上来的呢?
16、私乃恶根,公为善德,明理必至善至诚。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懂舍知得,得舍为道,清者方可自清。
论述说过一种观点,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一个人的未来。实际上善与恶的表现也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是自己写成的。活着的人天天议论死去的人的功过是非善德与罪错。这就是清史载册。臭名昭著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7、不懂不学不清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搞唯心论、一点论,一定会搞歪理邪说,颠倒是非。
解读历史,明白真相,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方能坚持中国道路、贯彻中国方案。
18、错觉问题是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没有能力发现、认识和解决错觉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会胡说八道、争斗不止。也都知道是理念观念出了问题,却不愿意认识和改变。讨论认为,走投无路之时或许也会回头是岸。不过快到终点了,晚了一点。
早醒悟,早回头。
廓清
二0二五年六月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