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叠字艺术修辞概说
汉字重迭使用,就象绘画中的重彩浓墨,使被描绘的对象鲜明而突出。正因为叠字具有这种较强的表现力,所以它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修辞方式,陈望道先生称之为“复叠”。绝大部分叠字是用来摹状景物情态的,或摹形,或状色,或象声,或写情,极尽形容之能事。叠字本身具有复叠、摹状等艺术修辞作用。不过。本文要探索的不是叠字的这两种组合规律,而是叠字用于其它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叠字艺术修辞特殊组合规律,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骈对、复沓、比较、隐义、综合等。
一、骈对
叠字的连用、对偶、排比等,不同范围内利用叠字的骈对,造成工致、细腻而妥贴的效果。连用是句内对仗,排比则是对仗的扩展。连用、对偶、排比,它们是从内到外,由少到多,逐步应运而生。”
1.连用
广义地说,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中有两个叠字,就可算连用。不过,连用的叠字距离较远,便不是艺术修辞技巧,而是一般修辞技巧。这里所说的叠字连用,特指一句使用几个叠字。叠字连用,是最简单的艺术组合技巧。这种技巧的实质,是句中自对。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叠字连用,同对偶中的句中自对相似,它是将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在一句内并列起来的修辞方式。叠字连用,也可视作同一辞格的连用,表达效果比单一叠字强得多。正因为叠字连用极容易,而且很有效,所以历来倍受作家的亲睐。从现存的古代文献资料看,先秦诗文中已大量存在叠字连用,技巧比较成熟,如:
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尚书》)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麦秀歌》)
叠字连用,广泛存在于历代,技巧日臻完美;在现代作品中也很普遍,如:
看憧憧的人在长长的桥上往来着(朱自清《一封信》)
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杨朔《荔枝蜜》)
从古今诗文的叠字连用技巧,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形式:隔和不隔。隔,就是间隔连用,即一句中的数迭,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中间隔着其它词语。不隔,就是直接连用,即一句中的几个叠字紧紧相连,中间没有任何文字阻隔和语气间断。叠字连用,是作者依据题旨情境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修辞手段,不论是隔还是不隔,都反映了作者的表达重点,有时它还有一些特殊的调节气氛和节奏的作用。
2.对偶
对偶,是用一对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语句来表达相关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采纳叠字,句式更加细致精巧,节奏更加多样变化,情致更加丰富优美,感染力更加强烈深刻。叠字对偶,是指两句中的叠字相对。这种方式,比叠字连用严格得多、困难得多。尽管如此,叠字对偶的起始.并不晚于叠字连用。我国最早的一批文献中,对偶虽然尚不工整,可是叠字对仗还是细致整齐的,如:
虎视耽耽。其欲逐逐。”(《周易》)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屈原《悲回风》)
叠字对偶,深得历代作家的喜爱,使用技巧越来越精湛。杜甫是古代叠字对偶的能手,不论是五言句还是七言句,各种位置都能采用叠字对仗,而且很工细。杜诗中许多胜炙人口的名句,是叠字对偶的佳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叠字对偶,音节谐和匀称,意义鲜明深刻,情趣倍出。现代作品中的叠字对偶,还增添通俗的特点,如;
火光是红艳艳的,金属是亮晶晶的……(秦牧《社稷坛抒情》)
3.排比
将三、四个或更多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句子排列,表达一定内容的修辞方式,就是排比。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叠字排比,指不同的叠字镶于每一句的相同位置。叠字排出,犹如珍珠自上而下,相联成串,璀璨美丽,形式壮美,语气贯通,感情充沛,气势圆满。
叠字排比,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已可见其雏形,如: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诗·鸱鸮》)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墨子·亲上》)
汉唐时期,叠字排比技巧有显著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排比的叠字繁多;二是排比的形式规整。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前六句均以叠字起领;诗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和《独坐常忽忽》,各有八句,前者全以叠字开头,后者都是叠字结尾。这些叠字排比,不仅加强了全诗凝固的建筑形式美,也增加了全诗流动的音乐形象美。
叠字排比,因句式的长短而有一些不同的表达效果。短句中的叠字排比,气势圆润,表意细密,形象鲜明突出。长句中的叠字排比,借助特殊语境所造成的气氛,气势磅礴,表意周详,形象丰满清晰。排比叠字的数量越多,气势越浓重厚实。
总之,叠字的连用、对偶、排比等辞格,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是很工整,所以历代都颇受欢迎,运用得很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叠字骈对技巧是大众化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
二、复沓
叠字骈对技巧,向更严整的方向发展,便出现复沓技巧。叠字的反复、顶真、回环等,不同程度地利用叠字的复沓,造成精致、重复的效果。如果说反复还是要求不太严格的自由复沓的话,那么顶真是有一条规定的半自由复沓,而回环是有两条规定的不自由复沓,它们从散到整、由松到严,逐步发展起来。
l.反复
叠字,是汉字的反复构成的。然而,有时作者仍觉它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将一个字三番五次地迭复,这就出现了叠字的反复。叠字反复有多种形式。从反复次数看,有二重反复和多重反复;从反复形式看,有标准叠字反复和随心所欲的反复;从反复句型看,有群句反复和一句反复等。
叠字反复,早先出现的是上下句成双成对地配合使用同一叠字的形式,如:“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尚书》)紧接着出现了叠字多重反复,如:“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荀子·王制》)稍晚些,便出现了一句中双双使用同一叠字的形式:“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汉乐府民歌《白头吟》)这种形式,在唐代最兴旺,中间大多用“复”、“重”、“还”、“何”连接,几近一种固定模式。不顾叠字形式的限制,一句中随情而迭的形式,产生得更晚些,大约唐宋初露头角,元代肆意发挥,如;“休休休休休,干戈白尽头。”(汪无量《和林石田》)今人纪弦还有一字七迭呢:“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你的名字》)
叠字反复,似乎减少了表达的机会,其实包含着以少胜多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从效果看,正是这种叠字反复形式,才成功地传达出作者的深沉情感,恰当地表现了作品的复杂内容。
2.顶真
顶真,指用前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的修辞方式。叠字顶真,比叠字反复难得多,因为它要求前后两句用叠字蝉联。叠字顶真,使语句连接更加紧凑,修辞效果比一般顶真更加突出,强化的形式引人注目,扩大的结构令人深思。
叠字顶真,最早见于《诗经》:“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采芑》)叠字顶真,早先以工整为宗,后来不甚严格,除工整一类外,还有两种形式:其一,叠字与单音节词顶真,如:“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曹丕《折杨柳行》)其二,含叠字的短语顶真,如:“青芽芽柳条接绿茸茸芳草。绿茸茸芳草间碧森森竹梢。”(《那吒令过鹊踏枝寄生草》)
叠字顶真,用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更加细腻;用来写景,可以把景色描绘得更加优美;用来写事,能够把事情的因果表现得更加清楚;用来说理,能够把道理的逻辑揭示得更加分明。
3.回环
回环,是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下句的结尾又回复上句的起头的修辞方式。叠字回环,比叠字顶真更难。因为叠字回环要求前呼后应,不象叠字顶真只要衔接、不管回复;叠字回环语序安排讲究往来复沓,不象叠字顶真只求连接、无需成环。叠字回环,与一般回环不同。回环的叠字不必在句子的首尾,有的甚至全在句中。叠字回环,则要求上下句两种叠字的次序相反。叠字回环,历来比较宽泛,太严格了难以运用,更重要的是束缚抒情写意。
叠字回环,形式五花八门,各有情趣,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贾曾《有所思》)
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白居易《草茫茫》)
行行去去,去去行行,已到鹫峰寺了。(洪升《长生殿》)
叠字回环,在今人笔下反而正规和通俗些,如“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李季《王贵和李香香》)
叠字回环,虽然没有一般回环严格,形式也不统一,可是叠字的一顺一逆,一来一回,也突出地表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辩证关系。叠字回环有一般回环所不及的优美的节奏、情趣。
总之,叠字的反复、顶真、回环等辞格,要求比较严,难度比较大,所以不很普及。可是,这类技巧往往随情变化,因人而异。从某种意义说,叠字复沓技巧,是多样化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
三、比较
叠字骈对技巧,向松散方向发展,便出现比较技巧。叠字的对比、层递、引用等,不同层次地利用叠字的比较,造成自由、灵巧而活泼的效果。对比是两者之间的比较,层递是多项连续的比较,引用是彼此超时空的比较,它们从少到多、由浅到深,逐步成熟起来。
1.对比
对比,是把两类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的修辞方式。叠字对比,能使事物的差别和特点更加强烈和鲜明,而且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增添了感人的艺术想力。叠字对比,往往寄予作者对两种事物的爱憎、褒贬态度,所以具有强烈的评论性。
叠字对比,出现得很早,先秦诗文已较多见,技巧比较成熟,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诗·巷伯》)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叠字对比,从意义来看,有对衬和反比两种。对衬,是运用两种叠字,各饰不同的事物,双方互相衬托,造成两者的强烈对比。如上引前两例。反比,是运用叠字形容正反双方,以一方为主,另一方则如云拱月,使主要方面更加突出,如引用的第三例。对衬,是通过叠字形成的正反对比,把事物的对立充分揭示出来;反比,是通过叠字造成的强烈反差,达到强调主要一方。当然,对衬和反比不是绝对的,对衬中蕴着作者的态度,自然会显出主次;反比时借助次要方面的衬托,显然离不开双方对比。
2.层递
层递,是将一定的内容分几层来表达的修辞方式。叠字层递,是按时间的长短、空间的远近、范围的大小、色彩的浓淡、光泽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语义的轻重、动作的先后等顺序,依次排列各种叠字。
叠字层递,也是源出先秦,历代也比较多见,如:
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
璧玉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苏轼《浣溪沙》)
叠字层递,与一般层递相同,有两种形式:递减和递增。递减,指叠字的排列次序是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长到短、由多到少、由强到弱等,如上引荀子例。递增,指叠字的排列顺序与递减恰恰相反,依次递升地体现各层的意义,如上引苏轼例。无论递减还是递增,都体现了各层内容的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读者从叠字的层递中逐渐加深和丰富印象,顺理成章地掌握表达的中心意思。
3.引用
引用,就是引取别人话语和其它材料来阐明道理的修辞方式。这种方式,以彼喻此,以古比今,所以归人“比较”一类。叠字引用,不是指一般地引用叠字。尽管每个叠字都有源头,出自一定的材料,可是叠字形体微小,容量有限,除特殊情况外,人们多把叠字当作一个词来使用,不一定是以古喻今。可是叠字毕竟是一种固定的语言形式,给人的印象很深,而且常常使人联想与这一叠字有关的材料。叠字引用,就是指引用带叠字的材料。
叠字引用,特别惹人注意,启发联想。引用目的不是重复旧材料,也不只是欣赏叠字,而是根据新的需要来采纳。这样,引用义与原义必定含有差别。叠字引用的作用,一是促人合理联想材料的原义,二是让人探讨引用中赋予的新义。
叠字引用,先秦已很广泛。后代就数辛弃疾最典型:一则众多,辛词叠字引用至少有30次;二则熟练,引用成句,化用故事信笔而出;三则巧妙,以古比今恰到好处,寓情于事推陈出新,如: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一剪梅》)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归朝欢》)
总之,叠字的对比、层递、引用等辞格,形式上没有专门的要求,只求意义中具有比较,所以这种技巧不以整齐、严格见长,而以灵活、自然为佳。从某种意义说,叠字比较技巧,是自由化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
四、隐义
叠字的比喻、借代、双关等,不同角度地利用叠字的隐义,造成形式简单、表达含蓄的效果。比喻是彼此相似的转义,借代是彼此相关的转义,双关是兼义,它们或者以彼喻此,或者借彼代此,或者言明指暗,真正的意思含而不露,让人寻思。
1.比喻
比喻,是用彼事物给此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借具体的、常见的、熟识的喻抽象的、稀罕的、陌生的。叠字比喻则常常以固定的名称,前人的先例作喻体,将平平常常的事物艺术化,将普普通通的道理诗意化。叠字比喻,大多是借喻,本体隐隐约约;叠字比喻,表面是写物状景,喻义朦朦胧胧,因此显得特别含蓄。
叠字比喻,形象具体,语言简洁,不难为读者理解,如:“恨不得鹣鹣比翼,邛邛并躯。”(王实甫《西厢记》)“鹣鹣”是传说中的比翼鸟,“邛邛”是传说中的并肩兽。作者用来比喻夫妻相亲相爱,难分难舍。
叠字比喻,要得当、自然,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摸透事物的特点,掌握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才能使叠字比喻得当;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联想就有了起飞的基地、腾空的翅膀,叠字比喻也就自然。贴切的比喻、恰当的叠字,足以陶冶性灵,弥足珍贵。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叠字形容春草繁茂旺盛,比喻离愁浓郁深重,十分得当、自然。
2.借代
借代,是借用客体替换本体,即以彼名取代此名的修辞方式。叠字借代,比一般借代更简单。充当借体的叠字,大多是名词性词语;借体与本体的关系,基本上是以局部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叠字借代,比一般借代更加动人。它不仅能增强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而且语言简炼,内涵丰富,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叠字借代,比一般借代更有感情。叠字是优美的词汇的是富有情感的语言,叠字作借体往往反映作者特殊的感受和情绪。
叠字借代,不如其它叠字艺术修辞精湛,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如: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于》)
燕燕莺莺随战马,风风雨雨渡江船。(汪无量《吴山晓望》)
“子子孙孙”并非实指儿、孙两代,而是代称后代。“燕燕莺莺”和“风风雨雨”,代称不同的季节、气象。
叠字借代,技巧粗浅,主要原因是:历来名词性叠字很少;能作借体的,表示个体或局部意义的叠字更少。名词复迭,便有“所有的”意思。这种情况限制了叠字借代的发展。
3.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环境中利用汉字的形、音、义关涉双重意思的修辞方式。这种方式属于兼义艺术辞格,其两重意思,一明一暗,以暗为主。叠字双关,引人注意而又含有情感。
从广义看,叠字双关很普遍。叠字写景,是景语;景中有情,也是情语。明是写景,暗是抒情,一叠双关,如;“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苦寒行》)从狭义看,叠字双关,指一个叠字兼饰两种事物或兼表双重意思。这类叠字双关,是借助词语的多义性完成的。当然,这种双关仍兼有情感,可谓一叠三关,如:“七月的风
叠字双关,言在明处,意在暗指,表达效果幽默含蓄,妙趣横生,令人思索,使人感染。
总之,叠字的比喻、借代、双关等辞格,都是语义艺术修辞技巧,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不象其它艺术修辞那样,多需依赖别的叠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类技巧,效果含蓄,形式简单。从某种意义说,叠字隐义技巧是简练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
五、综合
叠字的运用,是一种成功的表达现象,是一种自觉的控制手段。高明的作者,总不会孤独地纯粹地单一地使用叠字艺术修辞技巧。每当内容表达到最精彩部分,作者总要特别讲究表现技巧,或多种辞格连用,或多种叠字连用,或多种词格兼用,甚至叠字的兼连套用,使诸多修辞方式交相生辉。这就是叠字的综合技巧。这种种复杂的形式,具有非常浓重,非常强烈,非常深刻的表达效果。
历代叠字兼连套用的例子很多,如:“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李商隐《细雨》)“萧萧”是象声词,这里却用来摹形,由听觉变为视觉,这在一些修辞书中叫通感;“萧萧”是神女头发飘洒形状,比喻眼前洒落的细雨;它明是写形,又是形容冷,含有作者的情感。寥寥一个叠字,包含神妙的引用、奇特的想象、巧妙的通感、优美的比喻、自然的双关、确切的摹状,再加自身的复叠,兼有七种辞格。
叠字综合技巧,是叠字艺术修辞技巧的高峰,是叠字特殊组合规律的总汇。从某种意义说,叠字综合技巧是复杂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
综上所述,叠字运用技巧,由低级向高级、由外显到含蓄、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成熟和完善,形成一个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它与一个更大的系统——整个作品的语言环境和思想内容联系着,常常处于这个大系统的关键部位。因此,我们既不能夸大叠字的作用,也不能无视叠字的使用。叠字,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从叠字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中,我们更容易看到一个个“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英国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诞生和成长中的自由》)。因此,叠字及其艺术修辞特殊组合规律的研究,从本质上讲,也是民族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必将促进人的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