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叠字常规修辞概说

(2011-02-25 11:14:00)
标签:

杂谈

叠字常规修辞概说

  语言,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有一定运用和组合规律。叠字作为语言中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一般语言的语法规律,而且还有特殊的运用和组合规律。叠字,不只是指称某个概念的能指形式,而且凝聚着心理因素和感情色彩;叠字的组合,不单是出于抒情达意的需要,而且体现了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无论是作者的叠字组合技巧,还是读者的叠字感受途径,都具有超个人的规律性。正如一颗种子蕴含某一植物的胚形一样,一种叠字组合技巧中孕藏着我们民族心理、社会文化的缩影。

  叠字常规修辞组合,与炼字、炼句、炼篇等,有密切的关系。叠字的这种组合规律,就分别称为“美词”、“变句”、“缀篇”等。

一、美词   

  叠字,是对生活经验的凝炼,是对某种情态的概括。叠字的设置,不仅是行文的需要,还是作者苦苦选择、细细琢磨的结果;种种叠字,不仅仅是为了引人注目,还具有强化表达的效果,常常能表现出智慧的火花、思想的升华。在“炼字”中,叠字的这种优化语言、强化效果的作用,简称为“美词”功能。叠字的美词功能,主要体现在词义、色彩、音韵三个方面。

  1、词义

  叠字如同一般语词那样,有单义的,有多义的;还有同义的,有反义的。锤炼叠字,首先是指在辨析词义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叠字。斟酌词义,不但是为了准确使用叠字,而且是为了美化语言,强化表达效果。这种“美词”的功夫,包括异义选用、同义合用、反义配用、词义活用等。

  异义选用,是指对多义叠字的几个义项,要一一辨别清楚,适当地选取。准确地把握多义叠字,是作者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前提,也是读者确切理解作品的表达内容的条件。简而言之,准确运用多义叠字,是强化作品的感染力的基本环节。用词不当,便丧失感染力。叠字,大部分是多义的,如“悠悠”,单《辞海》就列出六个义项:

    ①忧思貌。《诗·终风》:“悠悠我思。”

    ②遥远;长久。《诗·黍离》:“悠悠苍天。”《九辩》:“袭长夜之悠悠”。

  ③旌旗下垂貌。《诗·车攻》:“悠悠旆旌。”   

  ④悠闲自在。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⑤众多貌。《史记·孔子世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

  ⑥悠谬;荒谬。《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多义叠字的各个义项,既是彼此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尽管这种联系有直接、间接以及远近程度的差别。可是,在具体使用时,多义叠字的词义是单一的、确定的,不会模棱两可,叫人难以理解。叠字处在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句子中,这种特定的语境,就规定了叠字的一个义项,同时排除了其它诸义项。如上列六种义项引用的例子,“悠悠”在不同的句子里,受到前后语言的制约,义项是确定的。因此多义叠字的运用不会造成混乱和误解。

  同义合用,是指对同义叠字应细细辨析差异,适宜地选择,合理地安排,配合着使用。准确地把握同义叠字,是作者精确地表情达意,读者明确地理解作品内容的需要。所以,合理运用同义叠字,是强化作品的说服力的基本环节。同义叠字使用不当,说服力便明显减弱。同义叠字,词义并不完全等同,它们包含同一概念而词义有各种细微差异。如久久、悠悠、永永等,都表示“长久”的意思,但是它们的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都不尽相同:

  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方纪《挥手之间》)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刘禹锡《九华山》)

  施于万世,永永无穷。(《史记·文帝纪》)

“久久”是好久、许久的意思;“悠悠”是长久、很久的意思;“永永”是永久、无穷无尽的意思。三个叠字,词义一个比一个重。选择适当的叠字,合理安排同义叠字的顺序,能使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更贴切,更细致,更严密,更有表现力。    

  反义配用,是指对反义叠字应好好地分析意义,妥贴地选择,稳当地搭配。准确地把握反义叠字,能使作者简洁鲜明地表达态度、简明生动地描写物状、简单形象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对立法则;也能使读者轻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反义叠字的正确配合,是强化作品表现力的基本环节。反义叠字使用不当,立场、态度都适得其反,还谈什么表现力呢?反义叠字,通过夸张的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表现主观态度的褒贬爱憎。如:

    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的小梦。(朱自清《<忆>跋》)

  叠字有固定的义项。有时作者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为了获是特殊的效果,暂时转借表示彼概念的叠字表示此概念,这就是叠字的词义活用。熟练地把握词义活用,能使作品增添活泼、新颖的情趣。词义活用,自然、得当,是作品灵活性的基本表现之一。叠字活用,最常见的便是词义引伸、义面转移。如前所述“悠悠”有六个义项,可是历来有许多用例的意义超出了这六项,如在屈原的《思美人》:“白日出之悠悠”中,它是形容太阳光明亮貌;在崔颢的《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中,它是“飘动”的意思;在麦天枢的《天荒》:“那干部悠悠地摇摇脑袋又说不行”中,它形容动作缓慢而悠然自得。此外,“悠悠”还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有些叠字,本来并不能归属同一语义场,可是在一定语境中却对举、比较。这也是叠字活用的一种形式。如: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

  2、色彩

  叠字色彩的推敲,主要是指感情色彩的调配。与一般词语相同,叠字也有褒贬、哀乐的区别。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选用感情协调的叠字,能收到更佳的表达效果。

  词语都有比较固定的感情色彩,最明显的就是褒贬色彩。叠字也是如此,有些带有贬责、憎恶的意味,就是贬义叠字;有些带有褒扬、赞颂的意味,就是褒义叠字。叠字的褒贬色彩,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褒贬色彩的调配,则是作者主观态度的表现。叠字色彩调配得当,是指选用的叠字,符合事物所要表达的感情;这种感情,又必须与事物的审美价值一致。在这方面,古今都有许多佳例,可以借鉴。如:

    此多是猾聃诡谲,妖佛妄为,卑卑不足道也。(洪仁轩《英杰归真》)

  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陶铸《松树的风格》)   

  叠字感情色彩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哀乐色彩。有的叠字带有欢乐、喜悦的感情色彩,用以描写欢快、愉悦的情调;有的叠字带有悲哀、忧伤的感情色彩,用以描写哀伤、忧伤的心理。哀乐色彩的调配,是作者主观心情的外泄,所以这类叠字,尤其是描写哀情的叠字,多以“心”为意符,表示与人的心理感情有关。哀乐色彩调配得当,对读者具有直接的感染力:

    恻恻泣路歧,哀哀悲素丝。(李白《古风》)

    心里只觉闷闷地,无精打彩的坐在书案前(庐隐《海滨故人》)

  运用中性叠字表达褒贬、哀乐感情,是叠字色彩活用最重要、最普遍的表现。将中性叠字巧妙地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在前后词语的作用下,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唯其通过中性叠字,朴素地描摹生活,真实地表现事物,其景才似在眼前,栩栩如生,其情才实在可信,默默感人。如: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陶潜《拟古》)

    你连一点点男子汉大丈夫气都没有的。(洪深《香稻米》)   

  叠字色彩活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反语,即以褒词写贬义、以贬词写褒义,或以哀词写乐情、以乐词写哀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采薇》)前一个叠字状杨柳之态,渲染春天的明媚艳丽,反衬离乡别亲时的哀伤;后一个叠字写雨雪盛多,烘托冬天的阴晦寒冷,表现迫不及待地回家的欢乐。   

  3、音韵   

  叠字是同一汉字复迭,音节相同:双声铿锵,迭韵宛转;同调呼应,节奏鲜明;元音信增,乐音丰富;高低曲折,变化错落。因此,叠字特别悦耳动听。采用叠字,合理协调音韵,也能“美词”。这种美词的功夫,表现在调值、粘对、押韵等方面。 

  叠字不仅简单地扩展了音程,而且使大多声调曲折变化,丰富了音韵的起伏跌宕,使语言的抑扬之美更加鲜明。声调不同的叠字配合使用,音韵复沓而富变化,音乐性特别强。李清照《声声慢》开头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吟诵,仍能体会其中丰富的音乐美。

  叠字的粘对,是指叠字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它叠字的平仄组合规律,即平粘平、仄粘仄,平仄相对。叠字的粘,即叠字双双粘连。这主要是指叠字在上句的结尾和下句的开头,两种叠字粘连,前后蝉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觅觅”和“冷冷”、“清清”和“凄凄”,前两个叠字是仄声相粘,后两迭是平声相粘。这种形式,如同艺术修辞中的顶真(有的就是顶真),使上下两句紧密联合,气势贯通。叠字的对,即叠字两两对仗。这种形式,就是艺术修辞中的对偶、排比等,尽管其它成分不很工整,可是叠字却使句式格外整齐划一。叠字的对,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句内自对,二是句外互对,三是句内句外复对,如:

    轰轰烈烈的记忆!(何其芳《革命——向旧世界进军》)

    柔桑蔼蔼,秀麦芃芃,丹椒簇簇,碧苇丛丛。(汤式《题崇明顾彦具洲上居》)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释宝月《行路难》)

  叠字的粘对,使语言更加铿锵宛转,具有整齐之美。   

  押韵的目的,是追求声音的和谐。同类乐音一再重复,就造成声音的回环美。叠字押韵,不仅扩大了韵脚,巩固了统一的基础,而且使回环之美更加鲜明。叠字本身的同声相应、同韵相连、同调相粘,都增添了回环美。李清照是叠字押韵的能手。李词叠字,将近三分之一用于押韵。词,本来是一种极富变化的文学样式,难以统一。因此不少词牌的韵脚比律诗密。同韵的字频繁出现,犹如一首乐章中的主旋律反复出现,不断加强,作品语言格外优美。   

二、变句

  叠字在造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叠字的不同组合形式,不论多少、疏密、整散,还是在长短句中,具有迥异的表达效果。叠字的这种调节作用,简称“变句”功能。

  1、多与少

  由于叠字本身固有的形体特征和美学价值,叠字使用的多与少,同表达效果有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叠字用得越多,越引人注意;给读者的印象也就越深刻,表达效果自然就越强烈。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居易《杨柳枝词》)   

  叠字引人注目,寓意丰富,发人深省,启迪智慧,但是要随情而出,恰到好处,不可滥用,更不能认为越多越好。自然、贴切,应该是叠字使用的准则。只要自然、贴切,就是连篇累牍地运用叠字,也不厌其烦;否则,纵使只有一两个叠字,也是累赘。一味堆砌叠字,不但不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反而令人作呕。

  2、疏与密

  叠字间隔使用,就是疏,间隔距离越大越疏;叠字紧接连用,就是密,连用叠字越多越密。在一句中,叠字的疏密是显而易见的;在复句或句群中,叠字的疏密程度则与篇幅大小和叠字数量、间隔成分的多少等有关。  

  密,是指叠字组织得稠密,即又多又密地罗列;疏,是指叠字安排得稀疏,即又少又稀地分布。造句中,叠字的疏密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力。叠字排列稠密、紧凑,表达集中、详尽,形象强烈、深刻,气势急促、亢奋,如:

    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潘阆《酒泉子》)

    他们以挟持的公章在喝/吃吃喝喝,喝喝吃吃/吃得心安理得/喝得面不改色(刘兰鹏《圆的怪圈》)

  叠字安排稀疏、散漫,表达均匀、简洁,形象柔和、深沉,气势缠婉、轻松。

  3、整与散   

  叠字的整,是指几种叠字在句子中很对称、很整齐,它与对偶、排比等有密切的关系。叠字的整,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句中紧接连用或对称配合,如:

    去去复去去,辞君还忆君。(李白《拟古》)

    残梦依稀往事多,风风雨雨感蹉跎。(黄晚香《西卯岁暮吟》)   

  二是句外对仗或排比。此外,句内对仗和句外对仗,可以兼用。

  叠字的散,是指叠字的布局错落、无序,也就是说,几种叠字在句子里参差不齐。如:

    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杨亿《少年游》)

    在包包里躺着闷死了的小宝宝(萧三《敌后催眠曲》)   

  叠字布置整齐,特别醒目,形式壮观,效果明显。讲究句式工整的诗歌常用这种形式,自不必说,就是以自由灵活为特点的散文,也常常整整齐齐地配置叠字,以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感染力。叠字安排参差不一,形式相对活泼一些,耐人寻味,效果含蓄。不仅散文习惯于这种形式,就是追求整齐之美的诗歌,也纷纷杂以这种形式,使统一中有变化,整齐中见错综。

  4、长与短   

  句子的形体有长短之分。叠字在长度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在短句中,叠字比较明显,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句子越短,叠字的效果越显著。而在长句中,叠字比较隐蔽,容易被人疏忽;句子越长,叠字的效果越隐约。如:

    舞佯佯,黄言孔章。(《墨子》)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关汉卿《不伏老》)   

  短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气势急促,具有明快、有力的效果。叠字是迭韵,具有宛转的特点。在短句中,叠字婉约的特点占主导地位,使句子变得比较舒缓,短而不促,短而不急。长句词语众多,结构复杂,气势平缓,具有详细、连绵的效果。叠字是同声,具有铿锵的特点。在长句子中,叠字豪壮的特点占主导地位,使句子变得相对紧凑,长而不沓,长而不滞。

三、缀篇

  在“炼篇”中,叠字往往“为文中藏眼”,“与篇章照应”,叠字的这种作用,简称“缀篇”功能。叠字的缀篇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叠字是表达的重点,叠字是组合的关键,叠字是联络的纽带。   

  1、叠字是表达的重点

  从语法学角度看,状物摹形的叠字是表达的重点。从修辞学角度看,也完全是这样。从一篇作品来看,作者往往在最精彩的部分最讲究修辞。在这些部分使用引人注目、效果强烈的叠字的地方,常常是作者最动感情之处,所以叠字也就现示了表达的重点。如:

    暮雨萧萧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

    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池荷几番声?

这是李端的《听夜雨寄卢纶》。短短一首绝句,竟三次使用叠字描摹雨声,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小、声的轻重“几番声”,十分贴切题中的“夜”、“听”。   

  叠字具有双重内容:一是词义信息,二是情感信息。前者是指它对事物景象的描写意义,后者是指它所包含的褒贬哀乐的感情色彩。叠字还具有特殊的、显明的形体特征,特别引人注意,引发思索。叠字的这些视觉作用、心理作用,常常使其充当作者表情达意的重点。   

  2、叠字是组合的关键

  从艺术修辞技巧看,叠字是最简便的组合方式,可是叠字作为一个词,又不受限制地参与各种各样的辞格,组合关系极其纷繁复杂。这样,叠字往往暴露了作者的组合方式,只要读者抓住叠字,理清叠字的组合情况,就能认识作者的组合技巧。因此,不论是对作者来说,还是对读者来说,叠字是组合的关键所在。

  作品的开头使用叠字,是叠字在谋篇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叠字置于篇首,能以声夺人、以情夺人,使读者在接触作品的一开始,就被叠字的双重内容所打动,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同时,叠字居高临下,笼罩全文,使感情色彩贯穿后文,具有规定或影响全篇抒情基调的作用。这样的叠字,对作品来说,显然是很关键的。如李清照词《声声慢》。

  作品的结尾运用叠字,也是叠字在谋篇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叠字置于篇未,能以声感人、以情感人,使读者在吟诵结束之后,仍被叠字深深地感染,欲罢不休,欲忘不能,具有后发制人的作用。同时,叠字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余音萦绕,余味无穷,具有回肠荡气的作用。这样的叠字,对作品来说,无疑也是很关键的。如韦应物的七绝《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3、叠字是联络的纽带

  不论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还是精精巧巧的片言小品,都是一个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在这大大小小的系统内,每一个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以各种形式,与其它语言材料联系着,叠字也无不如此。   

  叠字的纽带作用,首先表现在:作者在作品中,多次使用同一种叠字,恰似修辞中的反复,但是距离较远,前后遥相呼应。这种叠字,犹如一条条纽带,紧紧地联结全篇,使作品结构谨严、上下贯通。《诗》三百,就有数十篇是采用这种形式的。

  叠字是感情最浓郁的词语,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叠字的设置,表现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同的叠字则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差别。因此,抓住了叠字,就能掌握感情变化的脉络。这也是叠字的纽带作用的表现。如杨朔的《荔枝蜜》,有几处描写蜜蜂的句子使用了不同的叠字,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抓住这些叠字,就能掌握作者感情演变的轨迹。   

  叠字“缀篇”的纽带作用,就表现为上述两种形式,简单地归纳为:一是相同叠字的反复,二是不同叠字的联络。   

  总之,叠字的锤炼,不论美词还是变句、缀篇,都应该灵活,不该死板。这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