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品杂文

妓女与嫖客(微型成人小说)

  一位中国老兄在泰国嫖妓,自吹是“国泰民安”——按泰国民(妓女)。按摩了大半天,嫖客还没干成事情。

  妓女不耐烦了,抱怨道:“疲软就主动下来。”

  嫖客理直气壮地说:“疲软就得多磨一会儿嘛!你没看见我们那些领导人,干不成事情也得磨满那些年。有谁主动下来了?”

  妓女自认倒霉,又遇到一个无赖,赌气说:“磨吧,等你磨大了再说。”她闭上眼,不再说话。

  嫖客没好气地说:“磨不大,也要强奸你!”

  妓女突然睁开眼睛,大惊失色:“你在国内一定是当官的!”

  嫖客一惊:“你怎么知道的?”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笔记

《细节决定成败》摘录

(汪中求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2月第二版)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拒绝浮躁: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

 

  用心才能看得见——细节的实质

 

  细节是一种创造

 

  细节是一种功力

 

  细节表现修养

 

  细节体现艺术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游札记

上海的地标,历史的见证,建筑的经典——外滩大楼介绍

⒁中山东一路17号:友邦保险大楼(原创图片)

  友邦大厦,1921兴建,1924建成,当时是外滩最高的建筑,也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美商茂生洋行承建。原名字林西报大楼、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保险大楼。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字林西报》前身《北华捷报》1850年8月30日创刊,是英国人办的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还是中国第一份新闻报纸。《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3月31日《字

(2011-10-11 11:02)
标签:

杂谈

叠字结构关系概说

  叠字的结构关系不尽相同,远非一个概念能包容,应该作具体分析。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叠字的结构关系。

  叠字的结构关系,大致有这么几类:

一、叠音语素

  这是因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语素。例如:

    沉沉  纷纷  冲冲  烘烘  彤彤

这些词语,除个别多义词外,一般不独立成词,只用作形容词的后缀,如:黑沉沉、乱纷纷、兴冲冲、热烘烘、红彤彤等。这种叠字除了衬音、舒缓语气的作用外,还具有生动的表达效果。它们都是双音节语素。

 

(2011-08-31 00:32)
标签:

杂谈

《楚辞》叠字刍议

  叠字的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叠字已被广泛使用,渐趋成熟。《楚辞》时代,叠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探讨《楚辞》(包括王逸《楚辞章句》所辑楚人作品,即《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十题)在叠字运用方面的特点和技巧。

  《楚辞》用叠字比较普遍。

  《楚辞》十题.题题用叠字。即使从单篇来看,也只有《九章》中的《惜往日》、《橘颂》和《九歌》中的《国殇》、《礼魂》四个短篇未见叠字,它们只占总数的14%。这就是说,《楚辞》85%以上的诗篇用了叠字,它用途的广泛程度大大高于早些时候成书的《诗经》。   

 

标签:

杂谈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的眼睛描写

  《七根火柴》以红军过草地时的一段艰难经历为背景,通过卢进勇的所感所闻所见,塑造了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

  作者在刻画无名战士时,运用了多种描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厌其烦地先后九次描写无名战士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让读者窥见无名战士的内心世界。

  开始,卢进勇只是看见无名战士“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这一笔交代了无名战士的经历和处境: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过度疲劳,使其眼眶深陷;此时已是生命垂危。闭眼也须努力,写出了无名战士体质极度虚弱。此时,对于无名战士来说,选择死,比选择生容易得多,轻松得多。可是,他毅然选择后者,“

(2011-03-01 11:55)
标签:

杂谈

叠字艺术修辞概说

  汉字重迭使用,就象绘画中的重彩浓墨,使被描绘的对象鲜明而突出。正因为叠字具有这种较强的表现力,所以它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修辞方式,陈望道先生称之为“复叠”。绝大部分叠字是用来摹状景物情态的,或摹形,或状色,或象声,或写情,极尽形容之能事。叠字本身具有复叠、摹状等艺术修辞作用。不过。本文要探索的不是叠字的这两种组合规律,而是叠字用于其它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叠字艺术修辞特殊组合规律,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骈对、复沓、比较、隐义、综合等。           

一、骈对   

  叠字的连用、对偶、排

(2011-02-25 11:14)
标签:

杂谈

叠字常规修辞概说

  语言,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有一定运用和组合规律。叠字作为语言中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一般语言的语法规律,而且还有特殊的运用和组合规律。叠字,不只是指称某个概念的能指形式,而且凝聚着心理因素和感情色彩;叠字的组合,不单是出于抒情达意的需要,而且体现了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无论是作者的叠字组合技巧,还是读者的叠字感受途径,都具有超个人的规律性。正如一颗种子蕴含某一植物的胚形一样,一种叠字组合技巧中孕藏着我们民族心理、社会文化的缩影。

  叠字常规修辞组合,与炼字、炼句、炼篇等,有密切的关系。叠字的这种组合规律,就分别称为“美词”、“变句”、“缀篇”等。

 

(2011-02-19 16:52)
标签:

杂谈

叠字修辞特点概说

  所谓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辞海》)由此可知,修辞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人们所说的各种修辞格(即表现手法),也应该包括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各种固定形式(即语文材料)。叠字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与其它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相比,叠字具有许多优点,主要的是:普及性、简便性、明显性、民族性、口语性等。   

一、普及性

  叠字的普及性,是指叠字自产生以来一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   

  叠字究竟产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已经很难确切考定。可是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叠字这一固定形式由来已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mdash

标签:

杂谈

《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浅探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据前辈考证,大概是东汉末期佚名文人的抒情诗。这些古诗,最早集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辑的《文选》,后来颇受历代诗家的好评,往往将它与《诗经》相提并论。它是汉代五言诗的代表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代诗歌创作很有些影响。这十九首诗,语言工整、精炼,无论用字、遣词、造句,都可看出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叠字的运用。这些诗,最善于用叠字描摹客观景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赋予所写对象以颜色、声音、意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使客观景物成为抒发主观情感的载体,成为主客观的统一物。   

    《古诗十九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