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浅探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据前辈考证,大概是东汉末期佚名文人的抒情诗。这些古诗,最早集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辑的《文选》,后来颇受历代诗家的好评,往往将它与《诗经》相提并论。它是汉代五言诗的代表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代诗歌创作很有些影响。这十九首诗,语言工整、精炼,无论用字、遣词、造句,都可看出作者在语言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叠字的运用。这些诗,最善于用叠字描摹客观景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赋予所写对象以颜色、声音、意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使客观景物成为抒发主观情感的载体,成为主客观的统一物。
《古诗十九首》叠字的使用比较普遍。十九首诗中,用叠字篇目有13首,占总数68%强;未见叠字的只有六篇,即《生年不满百》、《客从远方来》、《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东城高且长》。《诗经》多是民歌,广泛采用叠字,是叠字发展的摇篮,其用叠字篇目才占总数62%。从叠字的普及率看,《古诗十九首》还略高于《诗经》。叠字是人民口头活的语言,它是自《诗经》以来,历代民歌常见的语言现象。十九首诗用叠字普遍,充分说明其作者虽为文人,却不耻于学习民间语言,从民间文学吸收精美的营养。其实,这是任何有作为的文学家的成功秘诀,是所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的必备因素。
《古诗十九首》用叠字31次,除去重复者有叠字21种:皎皎、行行、青青、郁郁、盈盈、纤纤、浩浩、悠悠、萧萧、戚戚、磊磊、冉冉、杳杳、茫茫、区区、娥娥、历历、迢迢、札札、脉脉、凛凛等。十九首诗,实际使用叠字的次数、种数,远不如《诗经》《楚辞》。可是,它的叠字词汇相对比较丰富。这可以从三者的叠字平均使用率看出。《古诗十九首》叠字平均使用1.48次。这与《楚辞》的1.47次/种,差不多,而比《诗经》的1.92次/种,低得多。叠字平均使用率低,正说明叠字重复使用现象少,亦即叠字词汇相对较丰富。由此也可见,《古诗十九首》用叠字情况与文人作品《楚辞》相近。
《古诗十九首》的21种叠字,使用最频繁的是“皎皎”,共用3次: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行行、青青、郁郁、盈盈、纤纤、浩浩、悠悠、萧萧等8种叠字,均用了两次。其余12种叠字,只有孤例,这占叠字种数的57%强,占用叠字次数的39%弱。《诗经》中,济济、翼翼、赫赫、肃肃、悠悠等叠字,都至少用了十次。《楚辞》中,洋洋、郁郁、冥冥等叠字,也各用了五、六次。可是,《古诗十九首》重复的叠字少,而且重复使用的次数小。《古诗十九首》自创叠字多,有:行行、娥娥、历历、迢迢、札札、脉脉、凛凛等7种,占总数三分之一。这都给人一种新鲜感。
《古诗十九首》所用叠字,除娥娥、磊磊、札札等3种外,其它均是历代常用叠字,即使是其首用的叠字,多数也为后人所用,经久不衰。这与诗骚都有大量的次常用叠字,甚至有不少不常用叠字的情况迥然不同;这与汉赋喜用生僻冷门叠字也形成鲜明对比。《古诗十九首》所用叠字,除自创的7种外,青青、皎皎、戚戚、悠悠、萧萧等5种源出《诗经》;磊磊、冉冉、杳杳等3种源出屈赋;其余6种亦多出自先秦诸子散文。可见,《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懂得语言约定俗成的法则,不生造词语,不滥用叠字,注重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采纳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这在崇尚晦涩、卖弄技巧的汉代,不是尤其难能可贵吗?
《古诗十九首》的用叠字部位不如诗骚那么灵活多样,显得很单纯,但是仍有值得借鉴的经验。这十九首全部是五言诗,且无句中用叠字现象。从用叠字部位看,只有五言句首和句尾两种。句首用叠字23次,约是用叠字总数的四分之三;句尾用叠字8次,占总数25%。十九首中竟有六首开篇用叠字,约是用叠字篇目的二分之一,约占用叠字次数的五分之一。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开头用叠字,为全篇定下舒缓的基调,使读者一开始便领受诗情的强烈感染。这是民歌常用的手法。《楚辞》仅有《九章·怀沙》一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诗经》中,这种用法很多,《国风》和《小雅》至少有35篇以叠字起领全诗。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美抒情诗,也都冠以声调婉转的叠字。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谷风》)
《古诗十九首》所用叠字,平仄基本相当,常常是平仄相对,造成错综变化的韵味,以增强作品的音乐美。行行、青青、盈盈、娥娥、纤纤、悠悠、茫茫、萧萧、区区等9种叠字是平声,占总数的43%;它们共用15次,约占总数一半。皎皎、磊磊、浩浩、冉冉、迢迢、杳杳、凛凛等7种叠字是上声,郁郁、戚戚、历历、札札、脉脉等5种叠字是入声,仄声叠字共有12种,占总数57%;合计使用16次,占总数的52%。平仄叠字的使用次数,仅是一次之差。十九首诗中,成双成对地用叠字,往往是先平后仄,平仄相对,如: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这些对联中,出句叠字全是平声,对句叠字全是仄声。东汉时,虽然未创四声之说,可是汉字的四声是客观存在。诗人们早已注意到汉字声调的长短、升降等特点,并在自己的诗歌中巧妙安排,恰当配合,以增强音乐美。当然,这无疑须要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成就,证明其作者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和深厚的修养。
《古诗十九首》的用叠字技巧,集中地表现在叠字的连用。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诗中连用叠字,只是求整齐,跟对偶有相似的作用。整齐也是一种回环复沓,可以增进情感的强度。”(《古诗十九首释》)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首句反复使用同一叠字,后句化用《楚辞》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含蓄地表现了“别离”的悲哀至极。作者嫌“行行”一个叠字不足表情达意,加“复”仍觉不够,非“行”字四迭不可。“行行复行行”,既写空间隔离的遥远,也是时间距离的长久,具体描绘遥遥征途,姗姗慢行的景象,真切抒发依依不舍,恋恋缠绵的情致。这种句式在诗骚中都不曾见,它对后代诗人则有很大影响。他们纷纷摹仿,不少名篇亦可见其痕迹,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寂寂重寂寂,病夫卧秋斋。(刘禹锡《寄李六侍御》)
脉脉复脉脉,东楼无宿客。(白居易《东楼晓》)
《青青河畔草》的六个叠字连用,历来受人褒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六句皆以叠字起领,这在诗骚中并不多见,并且更未达到如此工整、精巧的地步。对这六叠连用的艺术成就,朱自清、马茂元、赵昌平诸先生均有精湛的研究。“青青”点明颜色,“郁郁”写出生态,两者都是形容植物的繁茂,但是绘色绘形,各司其职。“盈盈”描写仪态,‘“皎皎”比喻风采,两者都是形容人的丰姿,但是或写气质,或染光彩,一实一虚,各有侧重。“娥娥”是渲染美女的妆饰,“纤纤”是勾勒手指的形式,两者都是形容人的外貌,但是一是概括描写,一是细节描写。这六个叠字,不仅形容对象不同,描写程度不同,而且在用法上也极尽变化之能事。在变化中又具统一。“青青”和“郁郁”,是自然景色的配合;“郁郁”和“盈盈”,是物的意态和人的姿态的协调,这些都是春的活力的象征;“皎皎”是青春的光彩,“娥娥”和“纤纤”则是这种光彩的具体反映。这六叠,都是明艳之词,它们点染了一幅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丽春图;它们又都与主人公寂寞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她内心的孤独凄凉,感人至深。可见,这六个叠字的变化和统一,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音调上,它们也具有这种特点。这六个叠字,在声音上变化多端:“青青”是长调,“郁郁”是短调;“盈盈”是平声,“皎皎”是仄声;“娥娥”是元音,“纤纤”是辅音,它们长短相配,平仄相间,元辅相衬,形成了自然而丰满的音乐形象。“青青”和“盈盈”同韵,“青青、盈盈、皎皎、纤纤”都是齐齿呼,给人清冷的感觉,这都是变化中的统一。这种声音上的特点,准确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之中的烦扰心声。由此可见,叠字用得好,可以从平常的语词中传达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显示回环复沓的音乐美和变化统一交织的和谐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因此,叠字成为历代抒情之作——不论是抒哀怨之情还是抒豪壮之情,常用的修辞手段。
中国画的着色,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特点。它用明快单纯的颜色求生动的韵味,用对比鲜明的原色求形象的清晰,用省略背景的手法求主题的突出,用带有主观情感的颜色以求表现作者的态度。《古诗十九首》犹如一幅幅国画,展现了汉代的一个个社会生活画面。叠字仿佛各种颜色,“浓装淡抹总相宜”。《青青河畔草》六个叠字,设色厚重,富丽堂皇,给人以浓艳华美的感觉,寄托了作者对思妇的同情和惋惜。
《青青陵上相》的两个叠字,也有此效果:“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描绘柏树四季常青,比喻其茂盛;“磊磊”是许多石头攒聚的样子,形容其多。作者以“青青”点染“陵上柏”,色彩鲜艳;“磊磊”勾出“涧中石”的形状,只有线条而未着色。这就好象国画中两种鲜明的原色对比,形象清晰可见。
又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化用牛郎织女的传说,含蓄地写出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苦闷。诗中,作者塑造了织女的形象,而叠字使这个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丰满:“迢迢”形容织女与牛郎相距遥远,分离长久,“皎皎”比喻织女象月亮那样纯洁光明,“纤纤”描写织女的手指细柔美丽,“札札”摹拟织布机工作时的声响,“盈盈”是水清而浅的样子,“脉脉”则是含情注视貌。这些叠字如重彩涂抹,恰到好处地描画出“河汉女”的妩媚、勤劳、善良、深情,烘托了织女盼望与牛郎团聚而不得的痛苦心境。
又如《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这尤如一幅画的局部。“冉冉”象浓墨勾勒出孤零零一根细竹的柔弱,与挺拔雄伟的泰山相比,越发见其孤弱难支。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是,这些艺术技巧虽然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却绝不同雕章琢句,它们并没有损害诗歌自然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当然,这些技巧不是作者凭空创造的。文化具有继承性,后人的成就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古人所谓:“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必定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然后才有可能在准确地表现客观物象中显出自己的个性。任何发展、创新,都离不开继承。《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特别善于向民间文学学习,它的经验告诉我们;吸取民歌中的营养,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