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叠字语音概说
叠字的语音,是指叠字的声音,包括声韵调等系统。叠字是汉语言特有的现
一、叠字的语音特点:双声、迭韵、同调
我国传统音韵学,对汉语采用声、韵、调的分析方法。声就是声母,韵就是
双声,本来是指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叠字的两个音节相同,一般都是双
古今声母系统很不一致。现代汉语普通话有22个辅音,除ng不能作声母外,
d:大大
g:干干
j:岌岌
zh:喳喳
z:在在
有些汉字是没有声母的,音韵学上称之为“零声母”。这类汉字重复而成的叠字,前后都是“零声母”,可以当作特殊的叠字双声形式。如:
哀哀
双声形式是由辅音构成的。辅音的发音特点,主要是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
以发音方法为标准,叠字的双声形式分为五音:一是以b、p、d、t、g、k为双声的塞音;二是以z、c、zh、ch、j、q为双声的塞擦音;三是以f、s、sh、r、x、h为双声的擦音;四是以m、n为双声的鼻音;五是以l为双声的边音。
以发音部位为标准,叠字的双声形式分为七音:一是以b、p、m为双声的唇音;二是以f为双声的齿唇音;三是以z、c、s为双声的舌尖前音;四是以d、t、n、l为双声的舌尖中音;五是以zh、ch、sh、r为双声的舌尖后音;六是以j、q、x为双声的舌面音;七是以g、k、h为双声的舌根音。
按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为标准,双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浊音和清音。以
迭韵,本来是指两个汉字的韵部相同。叠字的前后韵部是相同的,所以迭韵
古今韵母系统差别很大,现代各方言区的韵母系统也不统一。普通话有38个韵母,现代叠字的迭韵形式便由它们复迭而成,如:
a:
o:
e:
i:
iao: 娇娇 iu:
iong:凶凶 ing: 鼎鼎
u:
uan: 端端 un:
ü:
韵母主要是由元音充当的。元音是由声带振动而形成的乐音。韵母中的音素,
以韵母的结构为标准,叠字的迭韵形式有三类:一是由单韵母反复而成的单迭韵;二是由复韵母反复而成的复迭韵;三是由鼻韵母反复而成的鼻迭韵。
传统音韵学,按音节的第一个音素划分,把韵母分为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迭韵形式也能依四呼归纳。韵母的第一个音素不是i、u、ǜ发音时口腔开度大,共鸣空隙大,声音洪亮的,是开口迭韵;韵母的第一个音素是i,发音起始口腔开度适中,共鸣空隙较小,声音细小的,是齐齿迭韵;韵母的第
一个音素是u,发音起始口腔开度较小,共鸣空隙较大,声音较洪亮的,是合口迭
同调,是指两个汉字的调值相同。叠字中,前后两个字的调值是一致的。叠字的调值也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
huan这个音节反复而成的双声迭韵形式,标上不同的调类就有不同意义:
阴平
欢欢
古今汉字都分四声,但调值、调类不同。叠字的同调形式便有差异。古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它们的调值,今已不可确考,可是关于四声的效果,古人多有论述,从中能大概了解古四声的调值。如:“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元和韵谱》)“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怨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玉钥匙歌诀》)。由此可见,古代叠字同调形式的基本情况:平声是平的,上声是高的,去声是长的,入声是短的。古人又将四声归纳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各有高低升降,连用同声调的字便有一种旋律趋势。叠字大都自成一节,平声同调的旋律下降、缠绵,仄声同调的旋律上升、铿锵。
今四声,是指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的调值分别是高平、中升、降升、全降,以五度制表示则是55、35、214、51。叠字的调值,是单个汉字的反复、扩张。普通话同调形式的调值,就有变化:阴平同调55-55,调值高、平、长,音程高高一路平缓,不升不降,没有曲折,比较宽广;阳平同调35-35,调值高、升、曲,音程两次由中升到高,中间有一波,呈曲折上升状;上声同调214-214,调值低、降、升,音程从半低降到低,再升到半高,依此两次,有降有升,多重曲折,是波动式流动;去声同调51-51,调值猛、降、曲,音程两度由高起猛降至低,中间一曲甚烈。由此可见,阴平同调是唯一无曲折的同调形式。
二、叠字的语音变化:异化、弱化、儿化
叠字本来是双声、迭韵、同调的,可是在口头,由于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
叠字的语音异化,是指口头交际时,前一字调的发音受后一字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成为异调叠字。这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上声的异化。在口语中,上声叠字的前一字调变成近似阳平,即调值由214-214异化为35—214。这是因为普通话的上声是升降调,语音曲折,上声叠字是两个上声相连,发音较难且不优美,所以前一字调就取消曲折。这样,上声同调形式的实际音程,没本身的曲折,但音高却高些,增添了阳刚之美。
另一种是去声的异化。在口语中,去声叠字的前一个音节变成半降,即调值由51-51异化为53-51。这是因为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调,由高猛降到低,去声叠字的语音就造成两峰夹一深谷,高低反差悬殊。这样,在口头不容易马上实现第二个高起,中间出现破绽,使一个完整的叠字音程,变得象两个单音节词语,所以前一字调就缩短降程,由高至中,减少高下差异,使语音更流畅、婉转些。这样,去声同调形式的实际调值,没本身的低弱,而且更短些。
叠字语音弱化,是指有些叠字的后一音节变为轻声。轻声本来是普通话四声之外的一种特殊声调。轻声发音时,用力很小,音调很弱,形成短弱、模糊的调子。轻声的调值显然比四声弱得多。叠字的语音弱化,大多与词汇、语法有关系。
动叠字的后一个音节,常常读成轻声,以表示“尝试”、“随意”的意思,表达比较轻松的情感。如:看看、听听、读读、说说、写写、做做、想想、走走、闻闻、尝尝等。名叠字的后一个音节,往往需要弱化,以表示“亲呢”、“喜爱”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比较亲切。如:爸爸、姐姐、弟弟、娃娃、宝宝、乖乖、馍馍、蛐蛐等。有些形容叠字的后一音节,在口语中,习惯上也弱化;叠字作单音节形容词
叠字的语音弱化,有区别词性词义的
叠字 |
同 |
弱 |
事事 |
动宾式合成叠字,意为“做事;治事” |
名叠字,为“所有的事” |
使使 |
动宾式合成叠字,意为“派遣使者” |
动叠字,“用一用”之意 |
走走 |
并列式合成叠字,表示祈使,有驱赶意思 |
动叠字,“随便走一下” |
叠字的儿化,是指在叠字的后一音节尾部缀卷舌元音er。儿化具有比较浓重的北京语音,现在已比较受其它方言区人们的注重。儿化的叠字,都是形容词,一般表达喜欢的情感。因此,叠字的儿化,一是习惯,二是语境所需。
儿化的叠字很丰富,常见的成有近百种。如:
白白儿
淡淡儿
尖尖儿
亮亮儿
轻轻儿
三、叠字的语音复杂:同音、多音、异音
从词汇来看,叠字语音也极其复杂,有同音现象、多音现象,还有异音现象。
同音叠字,是指语音完全相同而形体、词义毫无联系的几种叠字。叠字的同
同音叠字很多,可是每一组的数量悬殊,有的形体迥异。以普通话为例,如:
bì:
辟辟
gǔ: 古古
jí:
即即
lì:
历历
xī: 昔音
同音叠字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语音分子有限,由此而组合的音节形式也有限。如普通话只有21个声母、38个韵母,它们可拼出418种音节,再加上四声的配合和轻声,总共才有1300多种语音形式。已知用以描写纷繁复杂之景物、形容细腻含蓄之心情、摹状变化多端之声音的叠字,就有3000多种;再加上单音节动词重复而成的叠字,大约共计4000种。这就意味着:每一种语音形式,至少表示三种叠字,况且还有许多语音形式是没有叠字的呢!因此,同音叠字是在所难免了。同音叠字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如“青青”的古音是
多音叠字,指形体丝毫不差而语音、语义都迥异的叠字。叠字的多音现
丁丁:dīng
dīng
折折:tí
tí
浅浅:jīan
jīan
咬咬:jiāo
jiāo
重重:chóng
chóng
浑浑:gǔn
gǔn
行行:háng
háng
将将:jiāng
jiāng
累累:léi
léi
多音叠字出现的原因比较复杂,形近通假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异音叠字,是指前后两个音节不同的叠字。这种现象在叠字词汇中极其少见。
总之,叠字的语音特点是鲜明的,然而又是复杂的,因此须要认真辨析,才不会认错、读错、用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