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应为思想接生——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2025-09-19 11:10:59)

教育应为思想接生——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是奠基起步的基础;而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的从容,通达高远深邃之境。——怀特海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品读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深思关于中国教育的这句话,作为教育大军中的一粒微尘,震惊之余,更是错愕。用茅先生的话反观当下的中国教育生态,从表象上看似有言过其实之嫌,但是静言思之,并与自己平时工作时所用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联系起来,才发现茅先生所言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直揭中国教育的沉疴。

以教育为安身立命的职业人,以理性的眼光客观地审视自己从业的思维和手段,不同程度地背离职业的应有之义,汗颜之余,更多是愧疚。就教育的本义看,多止于动作,指向的是思想和精神。因为教育涉及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受动者双主体,所以教育理所当然涉及两者。对师者而言,“教”是工具和手段,“育”是理念和情怀;对学生而言,“教”是方法与过程,是思想的启发、精神的引领、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把两者对接起来思考,教是为了不教应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实现不教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者所秉持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教育抱持的目的以及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如果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目的,显然严重背离教育的初衷。那么教育真正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践行教育的真谛,这些问题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认真思考的。不可否认,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人类有教育始,经过几千年的探索,也无法给出千古不变又切中肯綮的答案。尽管没有准确无误地对教育的目标给予界定,但是很多深怀教育情怀的有识之士从自身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教育目的是什么都给出鞭辟入里的诠释。不可否认,他们的真知灼见对于当下的教育人传道受业解惑无疑起到航标和启明星的作用。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就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出生在教育世家,耳濡目染于长辈对教育的耕耘,深受教育家的祖父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很感兴趣,对教育的思考很深刻,由此得出的相关教育的见解独到深邃。这些在这本十万字的《教育的目的》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从全书阐述教育的相关问题看,怀特海审视的角度是独特的,对教育目的的定位更是独具慧眼。谈及教育,它不是单一的,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很显然,每一种教育因实施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欲达成的目标也不同。仅十万字的小册子,显然不可能对五种教育做出全面深入的阐释。正是基于此,《教育的目的》一书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针对智力教育,怀特海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就是说,怀特海倡导的智力教育不是单一的冰冷的知识的传授,而是提倡有思想、有温度和质感的知识的感知与积累。有了这样的定位,怀特海对教育目的的界定就有了鲜明的特色: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简单的一句话,高度凝练地萃取出教育目的的核心意旨。而要真正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清楚智力和智力教育的内涵。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从中不难看出,不论是静态的知识,还是所从事的活动,都与人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活动紧密关联。既然都隐性或显性地渗透人的因素,那么都或明或暗地浸润上意识、思维和情感的味道。在这种前提下,对受教者实施智力教育时自然不能缺少自主、主体、意识、思维、情感等成分。

把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与现实的教育生态联系起来,不可否认,现实教育不论是关注的点,还是实施的方式,亦或是追求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轨道。从教育场域简单捡拾一些描述教育的词语,仔细品味都会不由自主地让人产生脊背发凉的感觉,像填鸭式灌输、思想的呆滞、知识的僵化、千人一面的教育、无用的知识等。单从词汇描述的内容看,不论是知识、思想,还是灌输、教育,它们都不应该是失去温度和主体性的。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是鲜活的生命,是有思想、富有情感的人,具有极强自主意识和能动性,而不是毫无生气与活力的机器。既然这样,在实施教育时,就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机智,充分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未知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中。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尽的,对学习者而言,有的知识是有用的,有的用处不大。这样,从教育本义的角度看,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追求多多益善,而应把可利用放在首要的位置。针对这些问题,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都作出精辟的论述。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对有害的。”……这些论述,虽然带有鲜明的怀氏特质,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知识是从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教育就是让学习者认识、理解和掌握智慧的结晶。当然,习得知识、理解和掌握智慧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学习者主体性地从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探索活泼起来能利用的知识。对施教者而言,在践行自己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使命时,如果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教育,在杏坛中行走时就不会迷路。最后谨记茅于轼先生的谆谆告诫:思考教育的目的,事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或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小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