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大学之道”——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东方儒家经典对“大学”之义给出精辟的论断。尽管此“大学”与现代社会的大学在本质上有差别,但是其所倡“三纲”的教育目标放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古老的东方文化相呼应,英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针对大学教育专设一题——大学及其作用,围绕大学的相关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虽然理论与观点是站在西方教育观与价值观之上,但是从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本质上来看,东西方地域和文化无法进行“划江而治”。故此,展读怀特海关于“大学及其作用”一章,仍然获得启发。虽不是从事大学的教育,但是各级各类的教育是相通的,即使对象和追求的目标有别,在很多方面仍然能够起到互释互鉴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尤其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所需,大学扩招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由于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规划,大学发展呈现盲目无序的态势,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大学快速扩张已然成为当前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大学的发展甚至也有可能被好运带来的礼物压倒;由于缺乏大学对国家应起的基本作用的广泛理解,大学用途的来源就可能遭到破坏,大学在机构数量、规模,以及组织的内在结构的复杂性的发展上,暴露出某种危险。”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带来就是管理的错误,由此引发的就是办学理念和方向的偏移。尽管兴办大学的初衷在现实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但是在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之所以这样,源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的正向价值很大程度上还是得到一定的彰显。
从总体上看,大学的双重价值——实施教育的结构和进行研究的机构——的实践是大学发挥作用的关键。不过,“大学之所以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向学生传授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单纯地提供研究机会给科系的老师”。既然承担教育的使命,就涉及通过教育,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习得新知是基本的功能。但是,新知如何习得、什么样的知识才算得上新知,这些问题在大学教育阶段需要搞明白的。填鸭、机械性、无利用价值的知识显然是不合适的。既然是新知,实现它不是沉寂的、无用的、不居前瞻性的,“大学传授的知识,是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传授”。把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关键抓手,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才会主动性地向未知的世界探索。“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将会点燃令人激动的气氛,这种气氛会带动知识的变化。事实不再是赤裸裸的事实,它被赋予了各种可能性,也不再是记忆的负担。”
经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学习者不应该成为知识的接受器和盛装物,而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种能力,“使人们在面对新世界的时候,能够构筑由一个充满智慧的视角,并通过展示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保持生命的热情”。既然这种能力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具有这样的作用,那么大学教育应该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对学习者而言,经过系统的大学学习,应成为充满想象力的人。惟其如此,在经营生活、摆渡人生时才能够发现缺乏这种能力的人不无法发现的东西,才能享受到别人无法享受的生活。“现实社会中,人类的悲剧在于,有的人富有想象力但是缺乏经验,有的人经验丰富但是想象力贫乏。笨人凭想象力做事但缺乏知识,书呆子凭知识做事但缺乏想象力。” 大学教育“把想象力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心智进行系统化地影响,才不会偏离正轨。
对于在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都处于“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阶段”。既然充满活力、个性张扬,对大学而言就应该为他们充分自由地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创作适合于他们“肆意”成长的条件。如果对受教育者做出千人一面的规划,对他们的未来人生进行统一模式的设计,于己于国都弊大于利。“当每天都需要保持一种有形的组织结构时,无偏见的思维习惯就不可能养成。”而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要改 “要我成为什么”为“我要成为什么”,主体性寻求最适合于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学习方式,这样你才可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你必须自由地进行思考,不管是对是错,自由地去欣赏未被危险因素干扰的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教育不是机械加工,而是园丁对花草树木用心用情的精心呵护。对学生实施教育,大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很显然,学生要具备这种品质,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当然,强调丰富想象力的作用,并非臆想、空想和妄想,而是建立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没有坚实的知识根基,所有的想象力都可能成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不过,想象力与知识的联姻,不是生搬硬套地堆叠,而是找准卯榫进行有效对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双向奔赴、和谐共振。“想象力和知识的融合通常需要一些闲暇,需要摆脱束缚之后的自由,需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需要各种不同的经历,需要其他智者不同观点和不同才识的激发。还需要强烈的求知欲以及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由周围社会在获得知识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
毋庸置疑,学生接受大学教育之后要成为这样的人,除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关键的取决于大学老师。大学是年轻人和老年人进行思维碰撞的场所,这种碰撞既有对已知世界的认知,也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研究。年轻人在老师(老年人)的引领下,在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中“心游万仞”的畅游,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是对于生活探险的训练,研究是智力探险;大学应该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分享探险的理想之地。”“一个前进的社会需要依靠这三类人:学者、发现者和发明者。社会中受教育人群由同时具有些许学识、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组成。”作为“把各种进步活动进行融合并使之成为有效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的主要媒介”的大学,只有把培养这样的人才放到办学立校的最高处,才不负大学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