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佳“劫”兴味“伧”
(2025-09-08 20:45:17)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如期而至。对于每一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勇士们来说,国家能够专门为自己所从事的神圣职业设定一个节日,以示庆祝和纪念,这本身饱含深情、富含深意。面对自己从业迎来的高光时刻,自会深感荣耀,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从业的幸福指数。毕竟,与社会的各行各业相比,专门为教师职业设立节日,一方面显示国家政府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对从业者的尊重,一方面彰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治国方略的神圣与庄严。身为这种职业的从业者,没有理由不倍感自豪与幸福!
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作为政府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天地国亲师位”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每一位站在三尺讲台的职业人,自己能够专享这样的节日,自然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不过,在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二元世界里,人们在享受精神“快餐”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辅之以物质的“配料”,物质与精神相宜,实乃生活的一件幸事。很显然,这种想法在老师的心里同样普遍存在。可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心理一旦演化为普世性的心理诉求,极有可能异化为很难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妄想。而在这种大的社会生态环境下,教师要实现物质拥有与精神自足相宜的夙愿很难。
时代进步、文明进化,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两大车轮的碾压下,社会必然也要不断向高进阶发展,由此带来的应该是各行各业从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可是,理想的畅想与现实的真实永远无法弥合存在的缝隙。单以教育生态和教师从业环境看,在某些方面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存在严重倒退的迹象。长远的暂且不说,把时间的镜头拉回到10-20年前,尽管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现在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带着“清贫”桂冠的老师们大多数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也许身体可能劳累,但是精神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不是人浮于事,也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主体性的为了捍卫“老师”尊严而主动为之。做任何事情由被动的“你必须做”变为“我主动的想做”,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十几年前的“教书育人”的师者是主动承担“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他们之所以这样,不是感动于“春蚕”和“蜡烛”的礼赞,而是源于一种最为朴素的职业敬畏。之所以“我要为”,是因为尽管薪水待遇不高,但是起码有双休和法定的寒暑假可以“休养生息”,安排自己的生活、过自己的日子,享受不是那么光鲜亮丽的职业幸福。可是,这种自洽自适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卷”成为各行各业的共性“生态”,已经与老师们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变质变味。
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健康的重要特质。自孔夫子私募弟子而教之始,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师者之尊曾经是社会和家长的共识,并有浓郁的践行之风。可是,这种风气随着“卷”风盛行和市场经济的强化而逐渐淡化,甚至异化。放眼现实,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口碑因为少数害群之马背离职业操守而被“一棍子打死”,人们谈及老师的话题不再是尊重的语气、敬佩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揶揄,甚至嗤之以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由于公众用严苛的“圣人”标准审视老师,这样事关老师的什么事情,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无情地放大。教育是神圣的、职业是无上光荣的,所以教师就应该以高出常人的标准“行为世范”。可以想象,老师无时无刻被背负的各种各样有形或无形的枷锁工作与生活,他怎么能享受到职业的幸福:在家长的眼中,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无问所得,但求付出;公众的意识里,老师不应该在意自己的回报,应该像春蚕吐丝、蜡烛燃烧那样,不应该犯一般行业人所犯的错误;在学生的思想中,老师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教好书,为自己做事,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无须对老师毕恭毕敬……社会的高标准、家长的严要求和学生的理所当然,当这些变成老师平常生活与工作的日常之后,老师的生存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老师,首先是社会各种职业中的一种,即使有其特殊性,也只是加工对象和劳动的结果不同。从事教育的人,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打工人。既然有相同的身份,就应该用相同的标准加以评定。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当用高于其他行业的标准要求老师,衍生出来的就是老师生存境遇的尴尬。社会多了一道紧箍,所以老师身体力行不可过于“轻佻”。老师办事,在同等条件下就有意无意地人为增加隐形的门槛;老师生活,在相同环境中被增设了一些条条框框加以限制;老师从业,因为是服务于学生,所以必须放低身段,对学生要和颜悦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遇到再顽劣的学生,也要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如果言语和行为过激,就有了对学生进行语言和行为体罚的嫌疑,一旦这样就有悖师道、违反师德,就是不称职的,师德师风评定时就可能被扣上“不合格”的帽子。
在社会、家长和学生的眼中,老师必须用纯粹的近乎带有洁癖的思想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应该被社会上“追名逐利”之风裹挟。拿着国家的俸禄,就要绝对服从、任劳任怨地为学生服务,为家长照顾好孩子。稍“越雷池”,就是有悖“伦常”,玷污“师者盛名”。不论是职业操守,还是职业良知,大多数“误入师门”的从业者都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即使负重前行,也都能够默默忍受。面对社会的严要求,再比照自己的生存境遇,很多老师会戏谑自己是因为“前辈子杀猪”。不过,牢骚是牢骚,生活还要继续,工作自然要完成。也许是受社会就业严峻形势的影响,老师们又迎来新的挑战。人口的锐减,生源的不足,教学岗位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窘迫。在这种情境下,老师要“有书教、有课上”,就不能再用“多劳多得”的落后思维对待工作了。要在严酷的“优胜劣汰”中幸存下来,老师不仅要无怨无悔、不知疲倦地工作,还要从机动的工资中拿出一定的薪水作为购买从教的“入场券”。这样就出现了“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的老师辛辛苦苦地工作,非但没有任何的劳动报酬,还要付出一定的“工钱”以感谢自己获得的劳动机会。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顶桂冠多么耀眼夺目。也许正是这种人为的过度拔高,把老师架在隐形的熊熊燃烧的大火上炙烤。长此以往,“老师”就成为社会行业大军中“半神半仙”的存在。包裹上这样的形象,远离了人间烟火,当举国庆祝教师节时,试问有多少老师可以享受这份职业的快乐与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