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之狎
(2025-08-30 20:50:22)
由此可见,绩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其正向激励功能,完全取决于管理者制定的评价与分配标准。从绩效本身所指看,它与参与分配绩效工资者的劳动是紧密关联的。既然是与劳动量和劳动效果直接挂钩,那么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参与分配者能够正常完成既定的本职工作,应该能够拿回属于自己应得的份额。所谓应得份额,就是绩效工资不是劳动者额外的收入,而是从自身的活动工资中抽出一部分放在一起,然后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进行二次分配。直白地说,就是劳动者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参与集体游戏,然后根据游戏制定的规则按照自己的劳动强度取得应有的回报。——拿自己的工资参与集体的游戏,根据游戏情况取回自己的工资。按照这样的游戏方式,劳动者索取自己工资的情况就有了多种可能:拿出的多于所取的,就是因为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大而从绩效大拼盘中分得的份额多于自己拿出的。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么你表现出“只要累不死,就往死里累”的吃苦耐劳拼命三郎的精神,要么就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轻而易举地“不劳而获”;拿出的无法完全取回。这就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地劳动,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反而要拿出工资给别人。就是说,自己要付出一定的酬金感谢为自己提供劳动的场所与机会。——按照常规思维,这种现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可是,现实往往很残酷,越是按照常规思维思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现实生活中则真真切切地发生着。——这也许就是绩效工资“狎”之所在吧!
评定事实的标准有务实和务虚两种标准。务实的是真实可见的,是曝晒在阳光之下的;务虚的则是人为设定的不可把脉的东西。因为是隐性的,人为操控的因素更大,所以它的使用范围更广,隐含的价值更大。而从两种标准问世的过程与渠道看,它不是来自大多数想法,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为是少数人的意志,自然只能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可以想象,一旦一种情况或一件事情的“利好性”为少数人服务,受到伤害的只能是大多数。再回到“劳动者自掏腰包参加劳动却无法全额回收”这种情况,不论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一旦这种现象成为灰犀牛现象,只会大大挫伤一线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尽管绩效所占比重不多,但是,不劳动或少劳动者多得,足额劳动或超额劳动少得,如果成为绩效工资再分配的常态,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自古以来,从未出现过自己拿钱买劳动的事情。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社会分配更应该日趋公平合理。不劳而获,或少劳而多得,这是人类文明的严重倒退。
对每一个劳动者来说,当他付出应有的劳动,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价值能够得到应有的彰显,这既是对自己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劳动本身的尊重。如果自己付出艰辛的劳动,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自己还要自掏腰包,这种滑稽与荒谬显然从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而这种拿“自己的钱玩”却无法“如数归还”与赌博相比,其风险性更大,因为“赌博”的输赢所占比例是“平分秋色”,而这种游戏只有输,而无赢。试问,每一个参与这种游戏的人还会有多少激情参与其中。即便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不会热血喷张、豪情万丈。狎,常见的词语有狎妓、狎昵、相狎、狎恰、玩狎、款狎、狎黠、谄狎、佻狎、狎溺、猥狎、欢狎、扰狎、狎具等,它的意思是亲昵而不庄重。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它们都带有讽刺与贬抑的色彩。可以笃定地认为,如果绩效工资的二次分配“狎”的意味与色彩不褪去,引发的“灾害”与“次生灾害”是不可预知和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