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返璞归真莫折腾
(2025-03-19 15:43:08)言及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学在官府到下嫁民间、惠及生民,教育的话题始终成为社会的热点。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对教育进行评头论足,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提升中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无可替代性的作用,往往会引发牵“教育一发”,就可能动“社会全身”的“多米诺效应”。
也许正是意识到教育所处地位的独特性,这些年凡是与教育有关的相关方,他们凭借敏锐的嗅觉、聪明的大脑开始在教育领域不断地花心思、动大脑,以致原本风平浪静的教育生态被搅动的“浊浪排空”“翻江倒海”。而人为制造的“折腾”对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在落实“教育强国”任务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有显性的,更有隐性的;既有短期的,更有长期的。从培养“又红又专”的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对教育属性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这一漫长的沿革过程中,不论是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亦或是具体实施教育的手段与方法,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主动或是被动地发生着改变。从本义上看,这种发展变革如果沿着正确和良性发展的轨道推进,公众还是乐见其成的。可是,纵观这些年教育发展一路走来所经历的,用“乱象环生”“贻害无穷”形容稍显夸张,但是造成的破坏和留下的“遗毒”引发的“次生灾害”着实不浅,对“百年树人”的育人育才战略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社会普惠性事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是保证办教育不走样应坚持的最基本底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兴办教育和发展教育时虽然要求是“全国一盘棋”,但不是要求“全国一样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原则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不同的区域,不一样的民情,不一样的文化氛围,这就决定了办学的方向与应坚持的底线思维。发达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它们可以整合教育,进行集团化、规模化办学。正是如此,“集团办学”风靡全国、红极一时,并成为所谓的“教育名人”争相追捧的样板形式。于是,全国教育曾一度把“黄冈教育模式”“启东教育模式”“衡水教育模式”“毛坦厂教育模式”奉为教育的范例争相模仿。俗话说:“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不论是什么样的事物,一旦离开它生长的合适土壤,想不走样和变质变味都难,教育也不例外。古有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的笑话,今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警语,以这些充满戏谑和智慧的警示审视教育,更有许多令人咋舌的教育怪象、乱象时时出现。不论是所谓的XX口教学模式、XX本教育、XX教学模式等,在特定的地方,面对特定的学情,它们能够收到“揠苗助长”的短期效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会从神坛上跌落,成为业界口诛笔伐、痛打的“落水狗”。
办学规模追求做大做强,随之催生出来的就是教育管理形式的花样迭出。把千奇百怪的教学管理进行梳理,归结为一个点就是把学生牢牢地禁锢在教室里、课桌边,让他们尽可能地把学习作为生活和成长的全部,争分夺秒、惜时如金。这样,就出现了学生百米冲刺到食堂、五十米冲刺到卫生间(有的甚至课间不允许学生上厕所);不论春夏秋冬,早晨天还没有露出鱼肚白,学生就齐聚操场,在微茫的晨曦中读书背书,课间操时间学生也要趁着间隙读书习文;朝读课站如松、声如钟地读书,排队吃饭、跑操要求学生也要手不离书。不论对教育的管理者,还是对教学的实施者,他们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一部机器要保持良好的性能,它必须要适时地“休养生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要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也同样需要“休养生息”。对学习者采取魔鬼式的管理,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而是在变相地“把人变成鬼”。细思极恐!
教育是向内观照人的,把人放在核心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人的精神思想和灵魂的塑造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人视为完全处于被动的,任人摆布与改造的“机器人”。但是,教学的现实情境并非如此。为了要分数、出成绩,在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意识中,学生的可塑性与改造性强,充满太多的可能,所以要竭尽所能地对其进行施压,直至“榨干”他们体内蕴含的一切潜能。思想决定行动,有了这样的认知,所有的方式方法就无所不用其极。教室、食堂和寝室的功能价值本应该截然分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可是在“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理念的作用下,“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监督管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尚方宝剑”。这样,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域、什么样的时段,“学习”必须成为唯一的活动。试想,正处于长身体、养精神阶段的学生,本应该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却被单一的“学习”捆绑住手脚与思想,怎么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于是,不论在什么样的地域、什么样的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学生生活与成长的隐性“杀手”。谁之过?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和注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首当其冲地成为教育“瞎折腾”的最大受害者。而作为教育的执行者——老师,在“折腾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幸免于难”。不论处于什么样层次的学校,老师真正能够做到“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为数不多。对很多老师来说,能够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心无旁骛地教书是最大的职业追求。但是,真正得其所愿者寥寥无几。因为处于一张庞大的、错综复杂的隐性社会关系网中,你要让自己不被边缘化,不沦为局外人,就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和打点所谓的“关系”。否则,自己会成为“卑鄙是卑鄙者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老实人吃亏”的主角;因为是社会的公民,是职业人,你必须处理教学以外的所谓的资料、业务、活动等的问题。如果你不认真对待,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极有可能落得考核不合格、职称和晋级没有份的厄运。相较于学生受到单一的挤压不同,老师遭受“折腾”遭受的身心“摧残”更为多元和严重。正是如此,这几年,教师自杀、辞职的事件已呈现“常态化、普遍性”的态势。
关于“折腾”教育的事情涉及的对象、触及的领域太多,这里不可能穷尽所有。静言思之,之所以造成“折腾”乱象,很大部分源于掌握话语权的教育领导者、管理者的决策施政。“非专业人领导管理专业事”,这是最为主要的诱发病因。因为是外行,不了解和熟知教育的规律,完全按照想当然的一套思维与做法“抓教育、管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成名成家宜趁早”,这是造成教育折腾的直接原因。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在急功近利、扬名立万思想的作用下,在“施政”时多是以追求“速度与激情”的速成为工作的指导。很显然,这是严重违背教育“慢”的规律的。众所周知,“留得生前身后名”不是在其位时的歌功颂德,而是经过时间的涤荡之后依然熠熠生辉。回望历史,曾经的“耀眼明星”在时间的淘洗中沦为世人唾弃者不乏其人。暂时的风生水起、热热闹闹着实让人亢奋,但是“繁华落尽”是不是真的能够“见真淳”,需要时间的检验。教育是关乎人的,这就要求,不论处于教育之塔的什么位置,被赋予什么样的职责,自己首先要是人,是正常人,并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保证在处理教育的相关事情时“少折腾”,直至“不折腾”。教育只有真正返璞归真了,它的社会价值才能“本色当行”“原汁原味”地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