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防护栏,协同纾解“双休”难题
(2025-03-14 10:37:05)变幻不居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有的是惊涛骇浪,有的是暗流涌动。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都或轻或重地施压着我们的身心。2025年1月颁布的《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宏伟的蓝图擘画,其中明确提出四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措施,包括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需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旨在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与评价内容体系等内容,这些无疑对现行的教育生态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今年在全国普通高中日渐推行的“双休”政策无疑在高中教育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其释放的能量当量激起的千重浪席卷了千家万户,其引发的社会大讨论随着该政策向纵深处推进会愈加激烈多元。不论社会舆论何其强烈,也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
任何一项变革的发生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高中实行“双休”也不例外。某权威机构针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后发表了《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其中得出的一组数据让公众错愕: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高中生为40%。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该过早地陷入身心透支的泥淖中。高中生作为青少年的主体,他们的健康问题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今年大范围实施高中双休制的大幕逐步拉开,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非发达地区、从名校到普通学校。因为是从国家的层面发布并实施的政策,这就意味着没有哪一所高中学校可以置身事外、享受特权。
原本是一项针对教育实施的管理政策,由主管方监督实施即可,却从国家的高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国家的意志,此中不难看出这项管理政策的严肃性、审慎性、敏感性和重要性。之所以被附加上这些特殊的属性,源于它涉及中国教育最为敏感的阶段——高中,更与千家万户的利益息息相关。对普通家庭而言,能为孩子提供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很显然,在这个系统中,“高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从现行高中教育的整体教管模式看,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减负”,但是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都是采取每周六天,甚至是七天教学,外加早晚自习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说,进入高中,学生基本上处于无休息的学习状态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管理学生的难度,解放了家庭;一方面多少可以减轻社会管理的压力,学生在校学习,引发的社会问题就会大大降低;一方面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主动或被动的用在学习上,可以防止间歇性休息对学习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
很显然,高中没有休息日,家庭、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至于学生到底是受益,还是受害,人们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如今,“双休”制被提上日程,并逐步实施,不论对家庭、学生,还是社会、学校,造成的震荡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该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初衷看,实行“双休”是把身陷无休止学习泥潭的学生解救出来,为他们自主学习和多样性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自由度,为他们轻松快乐健康地成长创造条件。但是,当美好的设想与现实相遇,已经习惯于被看管学习的学生,能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双休”与“早晚自习”,为丰满自己的羽翼主体性地“充电”。除了学生,已经把孩子的高中学习基本上交给学校的家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能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以应对孩子大把的“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至于学校与老师,在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成绩的教育管理与教学思维的作用下,尽可能为学生学习创造时间,把学生圈在可视的范围内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双休”和不上早晚自习就意味着学生在这“三段时间”脱离视线,像耕地的老牛一样学习的“小怪兽”们能不能很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这是让他们牵肠挂肚、寝食难安的“窝心事”。
实行“双休”和不上早晚自习,就意味着学校开始放手。当家庭重获教育主体性,当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这似乎预示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教育革命即将“爆发”。就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而言,它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自由与秩序的张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不可否认,顶层设计的理想是好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其发展的趋势要与预设的实现同频共振,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以实现,也不是简单把“自由裁量权”完全放手给学生,更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门涉及错综复杂因素的崭新的学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心理学博士段鑫星指出:“这项政策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转型期的多重矛盾。我们既不能将高中双休制简单看作解救学生的良药,也不能武断地将其视为教育质量的洪水猛兽。这场教育变革的本质在于将成长的主导权重新交还给生命本身,在制度约束与人性需求间寻找动态平衡。”
“双休制”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但是,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不论是自我认识,还是自我管理,在心智上都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一旦真正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自我支配时间,他们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运用,这是决定“双休”价值去向的关键。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我性格的不同,学生在处理生活、学习的问题时,态度和方式也就不同。有研究发现:“自我监控能力前30%的学生,其双休日学习效率提升达40%;而自我监控能力较弱的群体,有效学习时间反而下降28%。”很显然,“这种‘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的出现,也暴露出我们传统教育模式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结构性缺失。”如何尽可能地避免马太效应的出现,降低负面效能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与社会需要共同对待和研究的。改变高中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学生学习的管理权完全交给学校的思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尤为重要。“对自控力较强的学生,家校协同应聚焦于资源供给升级与成长边界拓展,避免陷入‘优秀陷阱’;对于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家校协同需构建渐进式赋能体系,通过‘小步快跑’建立正反馈循环,逐步唤醒其内生动力。”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中教育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元式的——学校,“双休制”的实施把一元管理变成了三元管理——学校、家庭和社会。这种改变显然与“一龙治水,有水喝;多龙治水,无水喝”的情况迥然不同。学生处于这场变革的“中心”,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管理和教育,都是为了“育人”。这里的“育”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学生一味扮演吸纳器的角色,而是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富有蓬勃朝气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为了这个“终极目标”,“三维管理”主体在其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关系要理清楚、位置要摆正。“双休”不是简单地“休”,而是运用技术与智慧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性地“修”——学习的修养、成长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只有这样,“心理健康问题”才会与寒窗苦读的学生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