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女儿自芬芳——读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

(2022-12-24 16:48:37)

红楼女儿自芬芳——读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

    说不完的红楼事,道不完的红楼情,评不尽的红楼理。《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更是一部奇书。正是其大,其奇,所以才催生出一门研究《红楼梦》的显学——红学研究。作为一部生活百科全书,《红楼梦》涉及的世情生活丰富多彩,谈及的俗世话题丰富多元,透析世情的视角立体多样。而围绕《红楼梦》这本书展开的学术或非学术的研究与探讨,是现代人立足当下的视角,从作品中选取视点,在依本作品的基础上,放眼世界,观照当下。这样,原本静态的文学作品,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和热闹。很显然,后世红学研究的热闹是当年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以字字读来皆是血书写时未曾想到的。

大致梳理围绕《红楼梦》开展的研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最有代表性的有评点派、索隐派、题咏派、评论派和考证派五家。在没有进入正文之前,先借用别家的材料对五大流派做简要的介绍:

评点派起源于明代中叶,有金圣叹批《水浒传》、毛宗批《三国演义》、张竹坡批《西游记》等。评点派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主要形式有圈点、加评语等。评点派是红学中最传统的派别,以脂砚斋为代表,主要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写出自已的心得、体会或感想。虽然都是在现实场域下应景性的点评,具有确凿可靠性,但是由于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散点式的点评,不成体系,所以无法形成评点系统。

索隐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是红学的老派别,自诞生已有200年历史。索隐,即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索隐派在乾嘉时期经学考据风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学派。其主要手段是大作繁琐的考证,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该派的开山鼻祖是周春,他认为《红楼梦》为“叙金陵张候家事也”,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不大。就索隐派发展的轨迹看,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观点有“明珠家事说”(也称纳兰性德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亦称福临与小宛情事说),“排满说”等。其中,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索隐派专著。他从民族主义情感出发,提出《红楼梦》的立意在于反对满族统治,从而把《红楼梦》解读成一部政治小说;而景梅九的《红楼梦真谛》则综合了索隐派各家的观点,是该派最后一部红学著作。

题咏派是以韵文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聚焦透视的一个早期流派,其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慨之情。题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有的渲染繁华之景和香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有的同情宝黛钗,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其中,乾隆时叶崇伦的《红楼梦题词》便是其代表作,“即色即空,幻境荒唐人不识……多少红楼梦未醒!”

评论派的开端为1904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问世。该评论运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理论,不仅分析了《红楼梦》的精神和主题思想,而且分析了它的美学价值、伦理价值等。作者在将《红楼梦》与《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等比较之后,得出“《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的结论。从该评论的写作看,这是第一篇用哲学、美学思想系统评论《红楼梦》的论文,学术界由此开始了对《红楼梦》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论。继王国维先生发表的论文之后,吴宓的《红楼梦新谈》,是第一篇用西方小说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的作品;佩之的《红楼梦新评》是第一次从社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论;陈觉玄的《红楼梦试论》探讨了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思潮,在当时是一个崭新的角度……

考证派是红学史上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红学派别。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考证派的开山之作,开辟了红学的新时代。作品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考证了《红楼梦》的作者、作者的身世背景、成书的经过以及书中封建家族的原型等,从而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的结论,这在当时都是惊人之笔。作为第一个对《红楼梦》作出如此系统考证的学者,胡适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新的模式和思路,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人们因此称从胡适开始的红学为新红学,而将索隐派称为旧红学。继胡适之后,考证派的阵营不断扩大。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对《红楼梦》本身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一番考证;李玄伯的《曹雪芹家世新考》对曹雪芹的家世背景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周汝昌是考证派的集大成者——他的《红楼梦新证》将真实历史中的曹家和文学作品中的贾家合而为一进行考证,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及其籍贯出身、地点问题,附有曹雪芹和《红楼梦》年表及脂砚斋等人的评点,是考证学和“自传说”发展的顶峰。

(郑重声明,以上五家的资料都是借用的,非本人所得,在此谢过!)

学术的研究根据各自理论的支撑基本上都能够得出自圆其说的结论,而且都可以吸纳一部分受众。不过,学术研究隶属专业性的理论研究,对寻常读者来说是阳春白雪,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如此,除了从事专业性的研究所需,那些专攻术业的劳动成果对普通人来说价值不是特别大。而就文学作品来说,它应该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诚如柳永的词在民间的传播般——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也只有这样,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播意义才能凸显出来。故此,对人情小说《红楼梦》而言,除了作品本身,围绕其开展的相关研究和评述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就应该戒除以高大上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普通读者,而应该放下身段,以雅俗共赏的笔触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唯有如此,其蕴涵的生命价值才能彰显出来。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把“养在深闺人未识”专业研究经过生活化、通俗化的品评,为普通读者奉献的一道精神大餐。

通览全书,这是一本从体例和内容上有较多创新的红学著作。作者从《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在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清代的批语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围绕《红楼梦》中的正副十二钗等人物,运用传记体的叙事手法,附以古诗词意境的营造,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身份、才、情、貌以及命运结局。就整部作品“评传”的内容而言,它由五个部分组成:红学研究会会长张庆善写的《<</font>红楼十二钗评传>刊行十年增订版序》、“正册十二人”、“副册一人——香菱”、“又副册二人——晴雯、袭人”和“绛洞花主”。另外后面还附有“主要参考文献”和“《红楼十二钗评传》十年增订版题跋”。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命运的演绎透析世情社会,揭示主题的。故此,阅读小说,“解读作品中的人物,是走进作品艺术世界的关键”。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曹立波独辟蹊径,选取很好的切入点——人物评传,精耕红学十余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评传”,顾名思义,是评价作传。曹老师选取《红楼梦》中极富生命韵致、性格鲜明、命途不济的十六个人物,从出身、才学、情感、容貌和命运结局五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作出理性而不失温度的评价。不论是贾宝玉的率真、林黛玉的情痴,还是薛宝钗的城府、王熙凤的泼辣,当他们通过曹公之笔站立在读者面前,每一个读者对其产生的情感就烙上鲜明的个体生命的印记。而这些,经过曹立波老师的二次重构,并从五个层面对他们进行评点,他们在原著中已经沉睡的生命被二次唤醒。作品再辅之以各大名家的研究成果的佐证,然后用现代人的视角对他们的生命韵致进行观照,从而使每一个人都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

由于作品兼有评价和传记的双重特点,所以展读作品时,既可以粗线条地梳理“传主”的生命轨迹和人生图谱,也能够从评价中了解更多原著以外的东西。不论移入什么学派的观点,曹老师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辅助性的论据支撑,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我的视角去审视作品中的人物。而对人物五个维度的书写,除了聚焦内在的原因,也尽可能地剖析外在的因素。这种内外结合的二元观照,让被“评传”的人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而且,从读者全知视角的层面观照作品中的人物,少去了过于浓烈的主观情感的渗透。这种全面且客观地对作品人物进行评价,也让《评传》多了几分厚重。而借助曹老师提供的写作视角,读者更能够读出文字背后被隐去的内容,而这些往往是作者的因寄所托,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意的真正所在。(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