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儿女的绚烂人生——读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

(2022-12-23 11:01:03)

红楼儿女的绚烂人生——读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

   不论是专业性的研究,还是非专业性的品读,《红楼梦》都有值得细细品味的特质。作为曹公留给后世的经典,《红楼梦》所描绘的景致、描写的人物、叙述的故事不单单止于文学作品的层面,更有对世情社会的投射。正是基于此,“开篇不谈红楼梦,读经诗书也枉然”的阅读定位尽管有夸大的成分,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鸿篇巨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世情社会的百科全书,不同的读者因阅读价值投射的内容不同,其从作品中撷取的关注点就不一样,带来的阅读体验也就不同。一千个读者,一千种《红楼梦》。也正是这种各司所需的阅读取舍,才催生出后《红楼梦》时代红学研究的繁盛。而读者通过各家围绕作品提出的真知灼见的见地,不仅丰富了原作品的内容,也为读者全方位地理解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不同读者对原著给予的关注,由于视角不同,随之也就外显出不一样的情态。读之,自然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红楼十二钗评传》是曹立波老师耗费多年心血完成的一部为“十二钗”做评传的专著。从开始酝酿构思到付诸文字,再到不断地增删和完善,一部风格独特的,极富曹氏风格的专著付梓。从曹老师著述的过程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身地体验了其先祖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的艰辛。

从作品的名字看,围绕“十二钗”书写的内容是这本书的主体,主体后面对香菱、晴雯、袭人和绛洞花主贾宝玉的书写是副本,而前面张庆善老师所作的序言和书后作者写的题跋为宏观上了解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读全书,不论是正册的十二个人,还是副册一人、又副册两人,作者采取的行文体式是相同的,一般涉及传主的五个方面的内容:身份、容貌、才学、情感和结局。“评传”,即评说,作传之意。就是说,整本书写作的范式把个人对传主的评说和给传主作粗线条生平轮廓的叙述有机结合。议论与叙事的结合,让作品把理趣与情趣融合在一起。不过,这里的评说不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而是移入前人较为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论断以辅证自己的观点。当然,主体部分把自己多年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以展现自己对相关问题审视的独特视角。至于为传主所写的传记,不是脱开原著的仿写、扩写或续写,而是依本原著的内容,对判词的隐语进行深度挖掘,并与相关研究者的成果相勾连,让传主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生命气息。

关于《红楼梦》是一部表达什么主题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鲁迅先生对其的评价是相对全面公允的。而就整部书所描绘的世情图景看,家族、人生和爱情构成三维时空。这些在荣宁二府,尤以大观园为主舞台,以各自的方式展演。家族的兴衰、年轻生命的陨落、尘世婚姻与理想爱情的背离,当这些叠加在作品之中,一部悲剧无不让人读之动容。曹立波老师对十二钗所作的评传,不是只关注个体,而是把她们放在整个作品所展现的人物图谱中进行。宝黛木石前盟的爱情和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不是他们自己可以完全决定和掌控的。爱情的主体失去了主体性,上演的只能是悲剧。曹老师对所评人物情感的评述,取于作品所描绘的内容,然后又进行适度的梳理和挖掘。比如对宝黛爱情的探寻,不仅从爱情本源的层面进行分析,还对两个人的情感经历进行了分阶。“林黛玉的情感世界,集中表现在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她与宝玉不同,宝玉心底虽然只有妹妹,但眼中不乏对其他姐姐妹妹的怜惜和倾慕——情不情。而黛玉不仅心中只有宝玉,眼中也容不下宝玉之外任何男性世界的物件,甚至是宝玉转赠的北静王的香串——情情。正是这样,林黛玉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大致经历了这些阶段:爱情的萌生阶段-欣赏、吃醋——戴斗笠,表现对宝玉的了解;看斗方,表现对宝玉的欣赏;带醋意,表现对宝玉的在意。爱情的发展阶段——互相认同——二人共同葬花、双玉共读西厢、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爱情的成熟阶段——互相安慰——宝玉挨打,黛玉因心疼而劝其改过;黛玉生病,宝玉冒雨前往探望;宝玉挨打,疼在皮肉上,却甜在心里。用情专一的爱情理念,对于这一点两个人表现是不一样的,黛玉的情情与宝玉的情不情时时冲突:剪荷包的冲突,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物;论亲疏的风波,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人;闭门羹冷遇,是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一次大误会;黛玉曾说“我为的是我的心”。除了对爱情主体本身的探讨,作品中还探讨了“宝黛爱情的几对影子”:小红和贾芸的初恋,是对宝黛初恋阶段的烘托;龄官和贾蔷的热恋,是对宝黛热恋阶段的映衬;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定亲,是对宝黛定亲的一种虚拟;宝玉和晴雯的诀别,衬托宝黛之间的纯情;宝玉对晴雯的悼念,也是对黛玉悼念的预演。仅此一端,即可窥得作品写作的全部图景。

就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而言,其性格的凸显不是在某一个部分,通过某一件事情就实现的,而要经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时间和大量事件的积淀。这样,与人物有关的事件一般都是散布在作品之中的。曹老师的评传不仅对每个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还对一些极富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在概述人物事件的同时,还根据写作评传的要求引经据典,以示佐证。这样,阅读作品,不仅能够了解人物人生轨迹和性格,还可以通过事件审视事件背后隐没的深层次原因。

一部贵族家庭的挽歌、一部生命之美的赞歌、一部爱情凄美的哀歌,一部浩繁的《红楼梦》以文学的视角透析人情社会的爱恨情愁、喜怒哀乐。作品可以挖掘的内容很多,曹老师撷取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书写的对象,本于作品又不为作品所囿,为年轻生命作传的同时,更把自己对人物的遭际的情感态度融于其间。这样,既跳出为人物写传记而写传记的窠臼,也为读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当然,要真正感受作品之韵,只有走进作品内部,在曹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引领下“慢慢走,欣赏啊”。(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