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的体育课堂实践研究
(2016-05-12 10:11: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论文案例 |
以赛促学的体育课堂实践研究
小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全新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依据比赛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将“以赛促学”引入课堂,旨在通过对比赛教学特点的研究和内容的分类,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以赛促学
1、问题的提出
“以赛促学”是指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安排适量的比赛,通过比赛达到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特点是富于竞赛性质,使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以“赛”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说到以“赛”促学,温州市课堂变革实验项目方案指出“一节常态课中至少要有一项符合学生特点和水平的技能或体能的教学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体育活动,并且能让所有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过程。”我们不能将“赛”简单的看成的是课堂上丢一个球让学生自己去玩。在教学中不能为了比赛而比赛,教师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比赛方法,调整学生的情绪。为学生提供比赛机会,让他们在比赛中展示自我,张扬个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其实“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慢跑中两队进行比赛,看哪组跑的整齐;垫球看哪位学生垫的多或是对垫的稳等等;可以是学生间比赛;也可以是自我比赛可以是小组比赛,也可以是个人间比赛等,但所有比赛是为了更快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赛促学”不是简单的看成是竞技比赛,一节课就抛几个篮球让学生去比赛。其实体育课教学中“赛”字无处不在,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动力所在。如分组赛,慢跑时看哪组跑得整齐,本次课分组展示评哪组做的动作规范整齐等;个人自我赛,自抛自垫球自我进行比赛,若将学生分成不同程度的组,根据学生练习就可进行升降赛等等。
2、以赛促学特点与作用
2.1教学比赛的特点:体育比赛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激励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互助性等。体育比赛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比赛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比赛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的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2.2教学比赛的作用
2.2.1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赛必须以一定的技、战术为基础,一次成功的技、战术运用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会比赛的乐趣,就会不自觉地在课中和课后进行基本技、战术的练习。因此,教学比赛应用得恰当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基本技、战术。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影响又非常大,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种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2.2教学比赛能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习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许多内容光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讲授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理论性的条条框框只有通过比赛实践才能建立起感性认识,才能被消化吸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规则条文进行反复钻研有利于裁判能力的提高和临场经验的积累,因此,学生亲自参与裁判实习是教学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2.3教学比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比赛能培养学生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灵活机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效排除焦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的意识,从而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学生坚持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意志品质。
2.2.4教学比赛能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对已学技术的掌握,对规则及裁判法的理解,甚至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等都能在比赛中得到较好的反应。因此,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衡量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措施选择是否得当的尺度。教师通过对教学比赛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在认真钻研业务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能提高今后授课的教学质量,使比赛服务于教学。
3、以赛促学的课堂实践与应用
体育比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一般在开始学习新动作时尽量避免使用,一般在动作能基本完成后的巩固提高阶段可大量采用。
3.1
为巩固已学技术动作,在进行单项技术或单元教学结束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并结合技术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单项或单元教学比赛。如:排球垫球比赛;乒乓球推挡球比赛;体操侧手翻比赛;运球接力比赛等等。比赛除规定只允许用已学过的一个或几个动作外,还可在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不同阶段,有选择性地把完成次数、动作技评、位移速度(距离)等作为比赛规则之一。通过比赛可培养学生在高难度、快节奏、快速度和在对抗状态下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的目的。
3.2
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完成培养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但不能照搬照抄,因为,许多项目对体能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多数学生只能“望尘莫及”。所以,教师有必要对一些竞技项目进行重新加工和处理,使其成为更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以及作为学生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术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因此,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比赛时,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以及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等改变比赛规则,使比赛更切合学生实际,从而使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如:降低球网高度、缩短比赛时间(距离)、增加或减少比赛队员人数、改变器械的重量或大小等。总之,比赛应以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康第一”为出发点。
3.3
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较枯燥或有一定的难度,或是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对这些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情绪,如果仍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教学效果一定很差。这时,教师可引入游戏形式的比赛机制来增加练习内容的趣味性。如:把短跑教学中的加速跑练习变成趣味性强的“追逐跑”竞赛游戏形式,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身体素质练习若采用有胜、负奖罚措施的分组“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练习会在激烈而热闹的气氛中完成,从而大大减少“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准备活动时安排一些诸如:篮球的传接球、“推小车”、“跳山羊”等小负荷游戏教学比赛,可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为基本部分内容的练习作好准备。游戏教学比赛可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应用,但要注重比赛的实效性,要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进行。
3.4
集体项目的比赛对参赛人数或场地有限制,为使比赛能面向大多数同学,让很多喜欢但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能得到参赛的机会,可采用多组数、多场地、多替补等形式的教学比赛。如,多组数小场地足球赛、多组数半场三打三篮球赛、6 x400m接力赛、标准场地多替补的足(篮、排)球赛等的教学比赛。比赛中应把技术好的同学平均分配到各组,这样在增加比赛的对抗性和技、战术应用成功率的同时,技术好的同学对技术差的同学还能起到帮助和带动的作用。
3.5
竞技体育能使人在参与中感受到挑战和刺激,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拚搏精神,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适时地安排有吸引力的,或是模仿学生较为关注,但没有机会一试身手的“争霸赛”、“冠军赛”式的擂台赛。如:多种形__式的足球颠球比赛、立定跳远比赛、仿“NBA”投篮比赛,也可以是某个动作的技评比赛等,每次比赛直至决出第一名为至。擂台赛可安排在课的各个部分进行,甚至是利用课中或课间短暂的休息时间。有时比赛需用几次课才能完成,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取胜或有较好的表现,课后会加培地练习,这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使教学过程形成“以练带赛,以赛促练”的良性循环。
3.6
是比赛就离不开规则和裁判。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地安排侧重于裁判实习的教学比赛,以培养学生临场裁判时的观察、反应及判断能力,而教师在比赛中主要是以示范和指导为主。如:球类项目可采用多个小场地、多人次裁判实习的教学比赛;把田径项目分成裁判组和比赛组轮换进行等。既然教师关注比赛的重点在裁判实习,那么当比赛中出现在判罚上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时,必要时可暂停比赛当场进行简短的剖析,这样,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规则的理解。教师还可在比赛中有意设置易错、漏判等的犯规点,有目的地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触到规则的各个方面,加深对规则及裁判法的理解,丰富裁判员的临场执法经验。
4、以赛促学的反思与注意点
采用何种比赛形式应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前提;要结合教材特点、场地器材以及学生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要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并使比赛最终服务于教学为出发点。比赛时间的长短,内容的简繁,规模的大小以及对规则的制订等都应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只要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让比赛不拘一格地应用到教学环节的各个部分,使教学比赛发挥出全方位的教育作用。
4.1
首先,要认真检查场地。上课前教师要检查场地是否平整,是否有障碍物或其它杂物,保证学生活动安全。其次,学生着装要规范。如:不穿皮、凉鞋;不带手机、戒指等硬物。必要时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护腿板,手套等。教学比赛前特别应加强安全防护、组织纪律、个人体育行为等的思想教育。再者,比赛前要向学生介绍比赛的目的和提出具体要求,并进一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比赛知识。集体性比赛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各个攻防位置的职责及相互关系。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认真制订比赛规则,指导学生进行比赛的分组、裁判等工作。最后,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也是准备工作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踝、膝、腕等易损伤部位的练习。
4.2
比赛时学生易兴奋,运动情绪和运动负荷都容易失控,控制不当易出现无序混乱的局面。因此,比赛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控制好运动负荷。要及时捕捉情绪的信息反馈,对积极、愉快的情绪进行扩散,对消极的情绪加以抑制,用比赛时间、间歇时间、比赛距离、参赛人数、替换人次等手段来控制好学生的运动负荷,把因过度兴奋、疲劳等导致的身体机能状况下降所发生的伤害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对比赛中出现的争执,如:不服裁判判罚、侵人犯规后的过激行为等,教师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总之,教师应做到随时观察、及早发现、及时调控,使比赛始终按既定教学目标进行。
4.3
比赛场面激烈、热闹固然重要,但切不可为迎合学生想比赛的心理(尤其是球类课)而无的放)矢地安排比赛。无计划、无组织、无指导、随意地进行教学比赛,甚至安排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比赛,不但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技、战术的掌握和应用,是典型的“放羊式”教学。在学习动作的初期,更要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慎用相关教学比赛。
参考文献:
[1]金钦昌.高等学校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陆明辉等.论利用教学比赛提高足球普修课教学质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4).
[3]邵伟德、邹旭铝、俞富根
[4]杨中华、杨继平《有效体育教学教师行为评析与教学实例》运动训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