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焕钊
尽管《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仍在热播,其风格特点却已经基本明朗。在第二季五对参与父子名单刚刚公布之际,由于第一季的温馨美好回忆以及对于第二季五个父亲的特点和六个小朋友之间的对比度的不明朗,使得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儿》迷一开始并不对其抱有好感,我也曾经指出五个孩子的年龄个性的参差度不够导致了某种可视性的单一。
然而随着第二季各期节目的陆续播出,第一季的粉丝迷在前设性的情绪排斥之下渐渐接受了其中
的不同主角,比如吴妈(吴镇宇)的个性鲜明、放诞不羁而又体贴入微,比如杨阳洋的执着、自律和可爱,比如贝儿的野性自由,还有多多的善解人意,最为让人们喜爱的可能还算曹格的两个宝宝:JOE和“姐姐”,尤其是一脸囧萌的“姐姐”Grace更是引起人们的喜爱。
但是第二季仍然饱受诟病的是“坑爹”式的节目内容设置,每期节目以比赛为特点,将每对老爸累个半死的节奏使人们对亲子真人秀究竟是要表现什么产生了质疑,确实与第一季亲子日常生活互动式相比较,第二季各种累人的比赛在共鸣度上,与大多数家庭亲子关系之间难以产生持续的感应。这也是人们不断怀念第一季各位笨手笨脚为儿子料理日常起居饮食的亲子关系的原因,后者与中国新一代奶爸的生活,与亲子教育问题的相关性更为密切,而我们知道,娱乐节目的话题相关性是第一季《爸爸去哪儿》最为成功的地方。
以上这些可能还只是节目的外观,而从整体的、内在的角度展开比较,可以发现两季《爸爸去哪儿》的风格存在着“轻”与“重”的区别。“轻”是指第一季的轻松、愉快,而“重”则指第二季的沉重和伤感。之所以说第一季是“轻”,主要在于它较多采用了儿童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体现在动画的色彩基调,还体现在节目中摄影机的主体视角,也即是始终从儿童的心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的角度来展现亲子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天天采摘狗尾草为张亮增色,还有KIMI脱离父亲的牵手而终于勇敢地独立完成任务的感人片断,还有几个小伙伴看守鸡蛋、看店卖货等等的情节,无不体现着儿童的成长、眼光,节目中有意安排的父亲们在镜头前看摄影机下的儿子们的举止反映本身,就带有这种不同视角的碰撞,以及成人对于儿童视角的观察,在张亮以鲜活角色扮演教育天天的片断,同样是一种遵从儿童心理的表达,所以第一季的轻松、愉快和温馨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而被建构起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季由于较多的从成人的视角/父亲的视角来讲述,因此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沉重的感伤,这是一个“拼搏”和“守护”的故事,累人的坑爹比赛似乎将生存的艰难注入其中,使得孩子们过多注意成败名次,像杨阳洋这样出自运动员家庭的孩子尤其在意,而父亲守护儿女如黄磊、如曹格、如吴镇宇,更多表现出那种害怕分离、害怕伤害、表达委屈的一面。老父幼子在竞争、自然、生存面前所涌现出来的那份守护、担忧、牵挂,尤其是执着于未来的那份深深的隐忧,使得父亲们的泪水似乎过多的呈现在镜头面前,使得亲子的温馨变得太过于沉重。也正由于这一视角导致了对小朋友的镜头呈现承载了较多的成人色彩。
亲子的关系是复杂的,有轻松愉快的一面,也有沉重伤感的一面。色彩的明暗正显示出亲子家庭话题的丰富和多样,其重心的差异变化,因此吸引着不同的关注:人们或许关注奶爸育子的笨拙和愉快,或许关注亲子教育方式的适当与否,或许从成人的角度引发对生活人生命运的回想与感慨等等,这既是亲子类节目内容变化的需要,也是作为不同季为保持节目的差异性而不得不采取的行为。不过从总体而言,似乎人们更多喜欢第一季的“轻”——这恰恰是周末娱乐的需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