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能星战》与全民“音乐议题”的设置

(2013-11-01 23:52:36)
标签:

全能星战

娱乐

音乐

创意

议题设置

郑焕钊

在今天这样一个流行音乐完全“唯美主义”的时代,流行音乐曾有的,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关联性被抽空以后,它所特有的与时代的文化政治内涵(诸如邓丽君歌声对于大陆新时期的感性解放、欧美摇滚乐的亚文化抵抗和和平感召等等)也已经消失殆尽。在这样一个时代,流行音乐仅仅成为音乐本身,好听与否成为最高的标准节目的话题性也成为其能否被关注、被讨论的关键。

相比于《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流行歌曲比拼的单一性,《全能星战》似乎引发的话题更多、更全面、也更具有严肃性和专业性。在《中国好声音》中,除了各种引发收视率要素的选手真相解密、冠军猜想之外,真正可以较为严肃思考的可能就是流行音乐的样态。第一期在刘欢极力维护下的多元性的价值取向,而第二期较单一、较乏味的类型,使人们对节目的导向和走向颇具微词。与之相比,《全能星战》是流行歌手对自身的突破,而且这种突破是在超越流行音乐流行的层面,挑战歌手对于其他音乐类型的创新和突破的能力。而台下各制作人的观念、人格和气度的比拼,不仅仅是作为选秀的一个环节,更呈现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界的一个面相以及中国流行音乐制作人所可能带来的未来的猜想。

可以说,《全能星战》正是制作人与歌手共同呈现的一场音乐盛宴,其菜谱是流行音乐与其他如爵士、戏曲、民歌、民谣……等的调配问题。于是菜谱的制定和菜肴的烹饪,就不仅仅考验着歌手的能力和实力,而且还涉及制作人的音乐理念。如何理解摇滚、爵士、民歌和戏曲等等,首先摆在各制作人的面前。种种不同理解的背后,正反映出人们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水平,并且从更深的层面考验着这些活跃在流行乐坛一线的明星制作人及其艺人的文化理解力。从这一意义上,《全能星战》更配得上“音乐评论类”节目的称誉,而这也是我更为关注《全能星战》的原因。

在《全能星战》的舞台上,最经常引发争议的音乐话题,其实细数下来,无非以下几个:第一,类型是否合适和规范?第二,创新是否可能和可行?第三,标准应该在哪里?事实上,这三个问题几乎围绕着各期的争议和讨论。作为专场,是否唱出了摇滚、民歌、爵士和戏曲的音乐类型和音乐精神,这应该是衡量各位歌手的核心标准,但是,音乐是发展的,这些类型的音乐的创新及其与流行音乐的融合,究竟应该如何?是形式继承还是精神继承?抑或者应该两者并重?是元素拼合还是整体继承中的创新,那种更具音乐发展的潜力、更是音乐发展的方向?所有这些都考验着制作人和歌手,同样考验着观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尽管今天的流行文化不过是全民娱乐和狂欢的周末节目,但是在狂欢和娱乐之余,一档节目的精致与否以及引发的话题性本身,同样可以构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深度文化。在雅俗边界日益消弭的今天,更少地去关注花边新闻,较多地去思考音乐本身和文化本身的问题,也不少为一种大众品味的提升,而节目的导向和网络意见的导向,同样如此。《全能星战》的网络议题,更多的是关于音乐,这既源自于其选手和制作人的构成和认真,也来自于节目本身的创意。这也意味着,流行文化的议题设置可以影响和主导社会大众的文化潮流和品格,这种结论对于创意节目的设计应该有所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