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入小学,家长莫惊慌

(2014-09-21 21:52:33)
标签:

育儿

教育制度

小学

恐慌

分类: 加加篇

     昨天,微信上看到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女儿小学一个月,摧毁家长六年教育理念》。文章中列举了国内传统小学教育的种种“罪”,以及学校和自己的教育理念无处不在的冲突和矛盾,声情并茂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恐慌。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是一篇两年前的文章,貌似流传很广,而且也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作为一名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我对此表示深深理解,因为自己去年在儿子刚入小学的时候也曾郁闷过,牢骚过。但是现在,我们在广为诟病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快乐的上学,快乐的生活,而这绝对不是束手无策的屈服。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说“我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让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又我的好”,然而却因为老师要求所有孩子用统一的作业本、文具袋、舞蹈鞋而倍感受挫。我想她可能是因为孩子初入小学,家长需要跟进的事情太多,一下子有些调整不过来,而导致思维有些混乱。培养孩子的“个性”是对的,但是这跟孩子跟别人用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个性”是内在的,不是通过孩子使用独一无二的作业本或者文具盒来体现的,也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统一而轻易改变。而且,小孩子生来就有模仿的天性,有了同伴以后,也会受到各种同伴影响。不管你给他买了多么独特的文具盒,他可能就想要“小明那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学校规定大家都用统一的东西,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孩子注意力的分散和小攀比,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只不过,大人们总觉得自己被各种“规定”压制了人生,所以一提到这个词,难免会有一些过度反应。

 

     接下来,作者提到自己“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观从一开始就碰了壁,说自己的女儿因为上学前没有学过写字,所以一开始写得很不好,于是收到了老师的短信提醒,进而对“等”还是“不等”产生了怀疑。其实,她之所以产生怀疑,根本在于自己太过在乎老师的看法。表面上看似有着优于学校的教育理念,而内心又非常在乎老师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孩子的看法,所以才会纠结不已。而孩子相对于老师,其实更在乎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老师觉得他不好,但父母仍然坚定地爱护着支持着他,那么他的内心就是安全的,放松的。如果父母认为老师是自己孩子的最终评判者,那对自己也太不自信了,对孩子也很不负责任。家长和老师存在教育理念上的矛盾是正常的,当我们不认同老师的做法的时候,不用大加指责,只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保持镇定和淡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小小反抗一下。比如,我妈以前在辅导我妹妹作业的时候,对老师要求一个生字抄十遍的做法很不赞同,于是每次都是在确认我妹妹已经会写了的前提下,让她抄个一两遍完事。我很赞赏她的“魄力”,自己心里有把握,又不会对老师的看法在乎太多。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始终坚定地做孩子的第一负责人,不用对别人的评判太过敏感就好。

 

     另外,作者还在文中提到老师在给家长发信息下通知的时候都是一种“命令”的口气,比如“明天必须带…”等等。儿子上了小学后,我也经常会收到老师群发的各种通知,被要求做这做那。我并没有过多关注老师的口气,而是先去分辨老师到底是要我做还是要孩子做的问题。刚上小学的孩子自理能力还不够强,也会经常记不清楚老师说过的话,所以老师会把要求孩子做的事直接通知给家长。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慢慢适应小学生活,如果老师发来的通知是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我只要再传达一下,做不做和怎么做都要他自己负责;而如果是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我自然不会偷懒,况且老师也不会提出无理要求的。如果真把这当成了“命令”, 那也太把老师“当回事儿”了。

 

     最后,作者还提到她的女儿在学校表现好可以得到奖励的贴纸,集够一定量的贴纸又可以去换其他的礼物,这和她的“礼物不是做事的动因”的教育理念针锋相对,而我却觉得这道理对孩子来讲太深奥了。与其说“动因”,我更认为这种小礼物是“鼓励”。孩子做对了事情或者作出了努力的时候,自然希望得到鼓励和肯定,一个棒棒糖都能让他欢喜半天,同时也会找到一种自我认同。而如果应要认为孩子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去努力的,不光否定了他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剥夺他得到奖励时的快感,小人儿的心理或许会不平衡。我儿子的班也有这种奖励制度,至于这种制度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父母的态度也是关键。如果父母很重视孩子得了多少奖励,时时督促他好好学习争取得到更多礼物,那么他的功利心也会慢慢变强。而如果父母并不过度关注此事,孩子得的礼物多也不大张旗鼓地表扬,礼物少也不凶神恶煞地批评,那么自然地,孩子也就不会太在意了。而且,有时候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礼物也是和别的同学之间的竞争所致,这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锻炼吧!

 

     写了这么多,好像尽给“病入膏肓”的中国传统教育说好话,在一众批判声中显得很不合群。其实,我也会骂。比如去年儿子刚入学的时候学习拼音,有一次作业要求默写声母表,儿子把两个字母的顺序写颠倒了,于是作业被打回来要求重写一遍。当时我不知火有多大,感觉儿子在这种死板的教育制度下肯定会废掉的。我也曾想过,为了孩子,移民算了。可是慢慢的,我想通了,一个教育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期望另一个教育制度帮你解决。即便它可以帮你解决眼下的问题,也不能保证它不会给你带来新的问题。而且,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对那些孩子刚入小学,正经历着失望和惊慌的父母,我想说,即使我们都对中国的教育有不满,也不用沉重到要死要活的地步。不要过度纠结细节问题,自己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大方向。不用讲大道理,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养。任何制度下,乐观积极灵活思考的人都会有无上的生存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