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袁占舵
袁占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817
  • 关注人气:3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改提倡的有效教学行为

(2023-12-15 07:11:4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研究

新课改提倡的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我们总结出新课改提倡的有效教学行为大致有尊重与欣赏、引导与帮助、创境与设疑、分层与异步、促进与应对、精讲与精练、整合与巧用、发展与开发、反馈与调控等。

尊重与赞赏

  新课改要求师生关系上的和谐,通过尊重与赞赏来实现。

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

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在教学关系上,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改要求,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帮助就是服务,帮助不能是包办。

创境与设疑

  在新课改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问题要体现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分层与异步

  新课改的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全体学生都有进步,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打破“齐步走”,提倡“异步行”。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改要求课前要精心预设,课上精彩生成。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促进的策略一般有创设问题情境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生动的讲述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应对的策略一般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精讲与精练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精讲要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

精练要求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整合与巧用

整合的方法一般有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要求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疑难处、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站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

发展与开放

  发展要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包括评价内容的开放、评价标准的开放和评价主体的开放。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反馈与调控

  新课改的课堂管理必须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能做到自我观察、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能做到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新课改有效课堂中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当学生精神不佳时,能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学生有差错时,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