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人交流记录(二十八)|李白:要认清环境,找好姿势


今年的初春再次开启一个人的旅行,这次是出差之余,第二次登庐山,按惯例带上一本书是张大春的《大唐李白》和一组音乐是吴文光的古琴曲。
1
神秘居士的旅游建议
走上前来的是一位时尚女士,她戴着白色的毛线帽,一副白边的眼镜和一对珍珠耳环,很惹眼。
“我刚从山下的东山寺来,那是净土宗的祖庭,我是密宗居士,我知道你为什么来庐山,推荐你游三个地方,五老峰、含鄱口和如琴湖。”她没头没脑地说。
“别问为什么?在那儿你会见到三个懂李白的高手,能帮助你解惑,先去五老峰吧,能看到云海。”
等我醒过神来,从门缝中看到一个戴白帽子的身影匆匆离开。
在我的桌上多了一张,是一段《李白》的剧本片段。
(第九幕)郭子仪
李白
宗琰
李白
宗琰
李白
李白
[社鼓声大作。
李白
只见茫茫云海像是一片仙境,身旁这块石头怎么这么奇怪,光滑得像镜子。
石镜里还有一个人,嘴大眼圆,有西域风,他穿着紫色道袍,身上还戴着匕首剑,手里拿着一张纸,上书苍劲的毛笔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你是李太白吧?”我简直是惊叫着。
仙人没有回答,用手指向不远的石椅,上面坐着一位优雅的白发长者,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印着的字,似曾相识,正是话剧《李白》第九幕片段。
叶(嘉莹):(她望着我疑惑的眼睛)其实这里的郭子仪应该是李光弼,更恰当。
叶:知道为什么李白是悲剧的人生吗?因为他求仕是失败的,求隐也不得。
叶:这段话剧表现的是他第三次求仕的机会,结果怎样呢?
李白已六十一岁了,李光弼率领大军出镇临淮,追击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他写了一首题目超长的诗,希望能够为国家建功出力。
叶:(她哀叹着)可是这一次也没有成功,他在半路得了重病,只得返回,不久就死在当涂。
老S:那第一次呢?
叶先生若有所思,我急切地再问:“还有第二次呢?”
叶:第一次,那年他已四十三岁,做的翰林待诏,就是皇帝的御用秘书。一年后李白就“恳请还山”了。
叶:第二次求仕的结果更惨,是耻辱的失败,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落得“世人皆欲杀”的悲惨地步,在各方的营救下,免了监牢之苦,受到流放夜郎的惩罚。
3
第二个高人:李白的悲剧成就了他的诗歌
石镜中李白再次出现,指向一文雅的书生,这不是诗词大会的明星嘉宾康震教授吗,他手里拿着一本书《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老S:我看过您在百家讲坛讲的李白节目,很吸引人,好像有十个什么之谜吧。
康:那我就再讲两个吧,分别是失败之谜和诗仙之谜吧。
(李白的失败之谜)
老S:李白就没有什么政治理念吗?
康:有,他的政治思想来源于纵横家的思想。
(一阵云雾飘过,只看到康老师的嘴动,声音却听不清了)
康:……十八岁时,……,学习纵横术。赵蕤……《长短经》。
康:……它是治乱之术,在和平年代里就不适用了。
康:李白的悲剧来自他看错了时代,以为……盛唐是……春秋战国。
(李白的诗仙之谜?)
老S:为什么说李白是谪仙人呢?
康:在李白的心目当中,修道、修仙,这是他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把这些写到了诗里边,李白有一种理想主义,甚至是幻想主义,正是这么恍惚,才成就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老S:他的诗歌是具有流动性,朗朗上口,也充满了音乐感。
康:李白的诗歌就是他生命的喷发,其强悍的生命张力,缘于在生命悲剧中挣脱、迸发出来的,就是说李白的悲剧成就了他的诗歌。
4
第三个高人:李白点醒了我们——认清环境,找准姿势
(他的嗓音有些许沙哑,很有磁性,语气像自言自语,但很坚定,容不得你去质疑)
张:看得出你一脸的困惑,需要点拨吗?来一杯吧。(恍惚中咖啡变成了威士忌)
张:李白的人生是个巨大的悲剧,他在临终时写了一首《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把自己比作一只摧折的大鹏鸟,在一生的腾跃和挣扎之后,终于寂寞地殒落。
张:这个世界在发生巨变,我们普通人是改变不了环境的,连李白都如此,我对你的第一个忠告是,不能像李白那样糊涂,人们要认清环境的变化,找好自己的姿势。
张: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但多数人不能感知,而是把精力耗散在所谓的世俗追求(名利德)当中,从这点看李白就是多数人,但他又是幸运的,虽然没能感知天命是成为诗仙,但立功名的孜孜追求却成就了他的天命。
张:我对你的第二个忠告是明白自己的天命(记住很可能不是你的世俗追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儿,这样在与人世告别时才不会后悔。
5
对高人的质疑:李白是永远的少年
“不,李白没有失败,他是永远的少年。”
“……”
“流放后沧桑的李白,仍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正是李白喷发出的生命力,成为了整个盛唐最响亮的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