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人交流记录(十九):吴晓波,杭州的城市性格与有趣的灵魂


01
引子:问候那天,吴晓波在葛岭半山腰的静逸别墅读书时,收到了如下的微信。
吴老师好!
三十年前,我还在你“隔壁”读大学时,第一次来杭州,只觉得景色美。
十多年前创业做城市更新投资,对比上海、成都觉得杭州不够现代。
近期读了你的书,才把历史脉络、城市空间与活生生的人物结合起来,再看杭州已有了些许的亲近。
感谢你的书,让我对城市更新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感悟。
也有三个问题讨教?
几分钟后,我收到了吴老师发来的笑脸。
02
杭州的城市名片坐在被四周茶园包围的龙井茂居酒店的庭院里,可以望见约一百米山下的龙井村,在古老的香樟树和玉兰树的绿荫掩映下,我俩品着明前的龙井茶。
“上山时你见到十八株老茶树了吗?就是被乾隆册封过的。”吴老师开门见山。
“我急着见你,没顾上,我倒有个问题问你,杭州的名片是什么?”我急切地反问。
“你说呢?”他把皮球又踢回来。
“我选西湖和灵隐,你书里不也是这么说的吗?”他应该听得出,我语气中带着些许的怨气。
“如果只让你选一个呢?”他继续追问。
我答道:“就选灵隐,因为在唐代之前,西湖并不出名,甚至这个名词都没有出现,而灵隐寺则已经声名远扬了,你也说过,先有灵隐寺,再有精神意义上的杭州。”
“我选西湖,每次我遇到难事了,来到西湖面前能放松下来,产生一种由衷的陪伴感和亲近感,其实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喜欢杭州的原因,很大的比重也是因为西湖的特点,其实就是两个字——舒服。站在湖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晴云雨雪,都令你一洗尘念,无挂无碍。”他望着远处的山峦飘起的薄雾,像是自言自语。
“如果我给北京的朋友带礼物,你有推荐的吗?”
“当然是龙井和丝绸了,龙井好茶,成为天下百茶之首,一是土地气候奇特,二是炒制工艺精妙,龙井村一带,在数十几万年前下过陨石雨。”
“和乾隆的偏好也有关系吧!毕竟他是皇帝。”
“你说的有理,我认为龙井和杭丝是杭州的两个礼物名片,因为杭州的茶和丝绸在中国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两个国家级的博物馆都设立在杭州,对了,强烈建议你参观一下丝绸博物馆,没去过吧?”
他怎么知道?我皱着眉头,心中暗想。
03
杭州的城市代言人我们从孤山的苏小小墓出发,向白堤方向慢慢走,六月是江南的梅雨季,雨后西湖没有金秋午后的金色阳光,却被厚厚的灰蒙蒙的云包裹着,云湖山一色,更增添了沉甸甸的历史感。
他还是开门见山:“选在这里转转,是因为你的第二个问题,杭州的代言人选谁?”
“应该是个伟大的灵魂,但秋瑾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杭州这座城市没有革命精神,却有偏安的气质。”我们站在秋瑾墓凭吊,他语气低沉。
“如果只选一个人做代言是很难的,我们可以用分类法吧!比如帝王的代表可选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是他营造了杭州城,并第一次成为都城。”再次驻足,他望着不远处的保俶塔说。
“如果选佛禅的代表,你选谁?”他又来问我了。
“我选李叔同,他的长亭外歌曲家喻户晓,外国人也熟悉那个旋律。”
他瞟了我一眼,我急忙转弯:“那我选连建五刹的大和尚慧理吧!虽说是个西印度人,毕竟建了灵隐寺。”
我见他没有回答,继续说:“对了,在商人里,我选胡雪岩总没错吧?他成也杭州败也杭州。”
隔湖指着对面的一个民国式样的建筑,他说道:“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的国家级博览会遗址,就是1929年召开的西湖博览会的工业馆,大会的创始人和推动者很不简单,就是被孙中山誉为“中华第一奇人”的张静江先生,我办公的地点静逸别墅就是他的宅子,他也是工商界别的热门人选。”
看我一脸疑惑,他没有解释,继续说:“文人组吗?我看到你也写过苏轼与杭州的文章,咱俩的偏好都是选苏轼吧!但如果再选一个,你会在白居易、李清照和张岱中选哪个呢?”
我更疑惑了,心想这分明是考我,但要沉住气:“我不选白居易,他虽名气最大,但在杭州的时间短,好像只有两年多。那我选李清照吧!中华第一女词人,在杭州住了二十多年吧!”
他很坚定地说:“我选张岱。”
见我惊讶的眼珠要蹦出来了,解释道:“人间的繁华与美景投射到不同的人生里,自有迥异的颜色。”
“在白居易和苏东坡的眼里,西湖是天下第一等风景,他们愿意用数百首诗歌来吟唱它,甚至觉得自己前世都是杭州人,在李清照的眼里临安的天空是灰色而屈辱的,西湖的山水寡淡无趣。”
他的语气由激昂变得平和了,“我们选的代言人要和杭州的气质一样才是吧?你看李清照从没写过西湖的诗词。”
这次轮到我问他了:“那你先说说,苏轼为什么适合吧?”
此时已走到白堤的断桥,望着远处的苏堤,他缓缓地说:“苏东坡自认是前世杭州人,为什么?因为他的气质上与西湖性情相投。”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对他来说,活着便是最大的意义,他好酒爱厨喜欢美食,在杭州还留了一道肥嘟嘟的东坡肉,而西湖给人的是舒服,这个以前提到过,与苏轼的有趣、会生活是共频的。”
我好像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张岱写过最美的描写西湖的小文,我还记得几句。”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写得真美,可惜我不能全背下来。”
他远眺苏堤的眼神一动不动,自言自语道:“这些美好的文字,像一粒被很厚很厚的糖衣包裹着的药丸,张岱用他们完成了一次亡国者的自我疗愈和救赎,而杭州与西湖恰好是最合适承载这一情感和主题的容器。”
04
杭州的城市性格
因为疫情,游人不多,特别是宽度适中的街道上,还修了一条水渠,很是宜人。
(在南宋书房内休息,随手翻到了两本小书:孙颖的《湖上风--杭州人文笔记》和苗子兮导读版张岱的《西湖寻梦》,也爱不释手,一并推荐给喜爱杭州的朋友们。)
以下是我在南宋书房,喝着咖啡给他写的邮件。
吴老师好!
谢谢你的建议,游完南宋御街,又把你的书翻了一遍,关于杭州的性格,就把你在书里的观点做了梳理,不知是否合你的本意。
你说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城市性格,就是最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
你先把杭州出的名人做了分析。
“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亦或悲剧性的小说家,在1000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但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的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个性,这里出忠臣不出猛将,出文士不出哲人,出商贾不出赌徒,出谈禅者不出苦行僧,甚至偶尔出了一个国王,也缺一个逐鹿中原的心。”
接着你请我们看看杭州普通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爱做生意,二是生活深度世俗化。
“杭州人不好实业,特别乐意做生意,杭州的民风是善贾能商、追求安逸和轻浮求奢。”
“今天杭州人的某些城市性格——追求安逸、避谈政治,热衷投资做买卖和街谈巷议。”也是历史的传承吧!
“杭州人另一大特点是社会生活深度世俗化。”
“他们手里有两份清单,一是明朝万历年间高濂给出的西湖游玩清单,另一是丰富复杂的拜神清单。”
前者让你有小半年的愉快,后者把杭州人的生老病死都设计进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精致程序内。
接着你阐述了杭州这个城市的性格。
“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这里的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够激进,喜欢给自己留后路。”
“杭州人的后路里有着一个灵隐和西湖,前者可以寄托灵魂,后者足以安顿肉身。”
“如果城市的本质是生活,而生活的本质是好好的活着,在这一点上也许没有一座中国都市,比杭州做得更好。”
如果宿命的讲,“缘于,那100多年的临安岁月打下的底子,而杭州分明也落下了偏安的气质。”
“一座乐于偏安的城市,如同一个内向而自得其乐的人生,他缺乏攻击性,不善于拒绝,喜欢看得见的快乐和享受,分不清简单与肤浅的区别,把活着视为至高无上的生活准则。”
最后你用一段饱满深情的文字进行了总结。
“如果杭州有所谓的城市性格,它是由人间佛风、人文西湖、偏安岁月和运河商流四个元素构成的,佛禅是灵魂,西湖是筋骨,偏安是个性,商流是皮肉,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各自戏剧性的方式生成,从而塑造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俗空间里的人。”
05
城市更新与有趣的灵魂1994年我来北京工作,对它的了解不是读书,而是城市阅读,用了一年的时间,骑着自行车把北京的著名胡同都转了个遍,城市阅读这个词还是多年后,进行城市研究与顾问的老友李忠教我的。
后来,开始跑步锻炼的时候,也愿意在胡同里跑,车少也不枯燥,会经过很多名人故居,都匆匆而过。
十多年前进入到城市更新领域,近五年参与组织了国内第一个城市更新论坛,目前也是业内影响力最大的,那时出国方便,我们就组织理事一起去国外考察,到了伦敦、柏林、阿姆斯特丹、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与当地的专家学习交流,参观有意思的各种空间,如艺术场馆、酒店、写字楼、公寓等,当然也少不了品味当地美食。
这两年,因疫情养成的习惯,爱上了“移动办公”,一周有一半的时间不在办公室办公,而是打车跑到北京的某个区域,按照大众点评和小红书推荐的场景,到咖啡厅、茶馆、四合院、写字楼大堂,或者餐馆甚至酒吧工作,这些地方多是环境嘈杂,要集中精力处理核心问题,反而效率更高。还有个副产品就是观察这些场景对人的适应与影响,当然场景不只是空间,包括灯光、家具、音乐、气味等,按照定义,场景就是符合当地文化美学的舒适物。
喜爱一个城市可能因建筑、美食或文化等,但热爱一座城是需要被一些有趣的灵魂所引招的。
吴晓波13岁落户杭州,后来从复旦大学毕业就回到杭州生活,是个彻头彻尾的杭州人,他在《人间杭州》中对有趣的灵魂的撰写倾注了炙热的情感,以下是他提到城市中的灵魂的一些观点。
“我一直觉得,每一座城市都行走着很多灵魂,他们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
“作为一个城市的观察者,你只有触摸到更多的灵魂,才能真正的进入它,你发现他们,跟他们说话,看他们落泪和欢笑,渐渐的,你已经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了,接着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如果你恰巧是一个正生活在这里的人,城市的历史将让你产生身不由己的连接,它好像是一根管子插入你的身体和意识,然后就会有无数陌生的灵魂走进你,对你说话,向你讲述快乐或忧伤的往事,渐渐的你觉得他们是你失散多年的家人、朋友,你们在同一个维度迥异的空间里,构成一个若有若无的整体。”
这段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城市更新的从业者,我们如果不能成为城市研究者至少要成为热爱城市的人,这样你所投资或者运营的空间才能与城市的三脉相通,就是地脉、人脉、文脉,才有了生命,或者说成为有灵魂的空间,吸引那些还活着的有趣的灵魂。
依靠城市阅读,可找到地脉;
观察城市场景,可找到人脉;
亲近城市灵魂,可找到文脉。
人脉就是了解城市的消费者,这些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人类,但他们心底需求却与古人是一样的,而文脉就是要亲近这个城市有趣的灵魂后才能发掘。
06
城市是有趣灵魂的容器吴晓波在扉页上有一段文字,分享给热爱城市的人们。
人间的模样,其实就是命运的倒影;
人间的意义,无非就是活着的趣味。
(谁成为城市的代言人不重要,因为本来就是仁者见仁的。吴晓波的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讲述了许多有趣的灵魂。通过这些故事,让我有了与杭州亲近起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