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代湿壁画是怎样制作的

分类: 画案杂俎 |
【畫案雜俎】
壁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它本身又分为粗地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几种形式。刷底壁画还可分为干、湿两种,湿壁画顾名思义,就是在未干的新鲜灰泥壁上绘制的图画。中国自古只有干壁画,例如著名的山西运城元代永乐宫壁画(图1)。湿壁画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和壁画《最后审判》,就是赫赫有名的代表作(图2)。

图1 中国14世纪永乐宫干壁画局部
图2 意大利16世纪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创世纪》湿壁画部分
壁画最初多用于世俗装饰,在古代皇宫官府、公堂民房乃至贵族墓室等等建筑里,都可见到。后来才作为宗教宣传的重要工具,用在各种礼拜场所,全世界皆然。伊斯兰教清真寺虽然禁绘偶像,只饰古兰经文与图案,从广义上讲,也都应算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除少数出自杰出画家如吴道子之手外,大都为民间画工所制,画史一般不太重视。西方美术史却少不了壁画篇章,从古希腊有记载的文献开始,就有画家以壁画名世。中国古代的重要壁画,绝大部分皆为佛道服务。永乐宫是道教壁画元魁,佛教壁画“首席代表”则非敦煌莫高窟莫属。道教壁画虽属本土艺术,但受佛教影响很大,而佛教壁画则源于印度。印度佛教面向社会大众,信徒文化程度不高,故多利用壁画与雕塑形象(术语称“造像”),代替文字宣传佛经内容与佛传故事,因而佛法亦称“像教”。
根据现代基督教学者研究,耶稣创教前曾到过印度,可能受过佛教启发,这或许也是基督教在欧洲传开后,随即盛行壁画与雕塑“造像”的原因之一。湿壁画流行于欧洲,应该也是欧洲所创,因为这种绘画包含许多科技成份,没有古希腊的文明之光照耀,很难产生,看看以下简介,便可理解。
湿壁画与干壁画效果不同,颜色远为艳丽,保存时间也较长,其秘密全在于制作方法。而制作方法又和某些化学反应有关。刷底壁面的湿灰泥,在干燥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涂底的灰泥(熟石灰)调合后溶于水中,即生成氢氧化钙Ca(OH)2,涂上墙壁后,又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化合而硬化。在灰泥硬化过程中,壁面会产生水份,到完全硬化后,就变成纯粹的碳酸钙CaCO3结晶。同时还继续散发部分水份H2O,化学式如下:Ca(OH)2+CO2→CaCO3+H2O
碳酸钙是石灰石、方解石和大理石的化学成份,因此干透以后的灰泥,便近乎一种人工合成的石灰石或大理石板。在壁面灰泥硬化之前,用水溶性颜料作画,颜料渗进壁面,就被封闭在碳酸钙结晶内部,这样便产生一种人工的有色大理石。湿壁画的颜料都是矿物性耐碱颜料,它们的细微粒子浮在碳酸钙结晶面,并在那里发色时,因得到光线的扩散作用,会显得特别辉煌艳丽。并且干后比湿时还要鲜明,这是湿壁画最明显的一种特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个秘密,还是现代人通过矿物显微镜和各种化学研究,才逐断被揭晓的。
湿壁画因有以上特点,所以制作方法比较特殊。首先是,必须尽可能一次完成,不能补笔修改,因为无论在涂好的颜色上重加什么颜色,都不能完全把它覆盖。唯一修改的办法,是挖补壁面,和中国画的画面挖补一样。不过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也可以等壁面干透后,用蛋彩重叠修改。但那只能在壁画表面润饰,并且必须使用耐碱性弱的颜料制作的湿壁画,才能使用蛋彩润饰,否则很容易褪色。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乱用蛋彩复盖,时间一长,就会剥落而露出底色来。据介绍,达芬奇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就是全部改用蛋彩作画,才剥蚀得那么严重。
其次是,湿壁画既然是趁灰泥层未干时制作,就不能像干壁画那样全部涂好灰泥,干后才在整幅壁面上全面铺开作画。而是必须根据预先想定的最后色彩效果,把整幅壁画按日计算工作量,划分区域,一边涂灰泥,一边趁其未干作画,这样不停进行,直到完成。由于灰泥在干燥时发色不同,昨天涂的颜色比今天鲜明,而前两天涂的又更加鲜艳,使作者很难始终保持整体调子的统一,所以往往需要丰富的经验。
第三是,作画时间很短,壁面吸收水溶性颜料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小时。壁面涂了灰泥后一两个钟头内,灰泥水份过多,不能作画。此后两三个钟头才可开始作画,颜料和灰泥能很好结为一体。再此后一两个钟头,灰泥吸收颜料的状态最好,是画家决定壁画制作成败的时刻。但再过一个钟头,壁面便从最高的吸收状态变慢,不久就急剧地变成不吸收颜色。
在这些时间里,还会受到不同条件的影响,如壁面的质量,包括沙与熟石灰的比例,灰泥层的厚薄,它下面墙壁的材料(石或砖),以及制作的季节、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等等。要想延长时间是徒劳的,在壁面泼水也不顶事。因此画湿壁画常需助手,但助手也只能帮忙准备颜料,无法参预绘制。因为要在很短的绘制时间内完成预定的任务,该任务所占壁画的范围必定不能太大,自然也就无法容纳几只手同时工作。
这种绘制湿壁画的工作场景,在1971年拍摄的意大利电影《十日谈》里可以窥见。该片电影改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巨匠薄伽丘经典同名小说,片中有位画家在为教堂制作湿壁画,其过程即如上述,甚为艰巨,足见古代艺术创造之珍贵。下面就是湿壁画大致的制作过程。
第一,选择壁面。从它的质量到环境都需注意,如果墙壁外部会受雨侵蚀,就可能从背面影响湿壁画。壁面的毛病也得修补,才适宜作画。
第二,涂灰泥。得涂两层,它们的厚薄,影响着以后作画时间的长短。较厚的底层保水性强,可使上面一层灰泥延长干燥时间。底层灰泥厚度一般约需10毫米左右,熟石灰和沙的标准配方,以1比2为好。涂好的底层得放置数月,令其硬化,为了在上面再涂表层灰泥,底层灰泥须刮些粗糙纹理,以使新涂层附着牢靠。
第三,把整个壁面按每天工作量划分区域。到绘制时再按每天预定区域加涂第二层灰泥,趁它未干作画。这时,就要求画家得有卓越的绘画技巧,否则必须划分大量小区域,才来得及在灰泥未干的很短时间里,画完预定画面。小区域太多,很难顾到整体效果,区域之间的接缝一多,也不易涂得天衣无缝。
第四,涂表层灰泥。这层灰泥的配方和底层灰泥没有太大区别,但沙要很细,有时还要混进大理石粉末。涂抹前先把底层灰泥喷湿,才能保持平坦并涂得薄。然后,用烙铁尖端,在表面揉出光泽。
第五,描画稿。因为湿壁画的绘制时间决定工作成败,所以表层灰泥得涂得快,涂好后就把原尺寸画稿复在上面。描画稿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用几张四方形纸,合并画成稿子,大小和壁画同尺寸,再根据当日制作的需要,把要描的部分裁开贴在灰泥上。稿纸事先染了墨或黑颜料,大约类似今天的复写纸,再用铁笔轻轻描下轮廓。一个是在画稿的轮廓线上用粗针扎洞,贴在刚涂好不久的灰泥上,然后拍入碳粉变成点状轮廓,这种方法和我国民间的传统描粉本相同。最后,才用颜料绘制。
湿壁画流行于欧洲中世纪。据说到十六世纪中期,便被简便的干画法所取代。因为干画法可以重复着色和修改,又不受时间限制,为当时的画家所喜爱。可是,有些大画家仍然以他们卓越的才能采用湿壁画。米开朗基罗的朋友与传记作者瓦萨里,记叙这位巨匠在1536年到西斯廷接受天顶画与壁画任务时,人们以为他会用油画绘制,想不到年已61岁的老巨匠,却叫人剥掉早已涂好底子的墙面,重新涂抹灰泥,用湿画法绘制,使得观众瞠目结舌。因此,瓦萨里在一本书中论到湿壁画技法时,曾作出如下结论:“从事壁画的艺术家,应当使用具有男子气概的湿画法,而不应用干画法重复涂抹。”
和湿壁画相比,干壁画确实省事和容易太多。中国的壁画,自古至今都是刷底待干才画,现存最早遗迹,如汉代墓室壁画就是。那时颜料以墨为主,彩色为辅,佛教壁画传来后才以彩为重,并波及工笔卷轴人物、山水(青绿)与花鸟画。明清文人画兴起后,影响到民间绘画,宗教和世俗建筑的装饰壁画,便出现纯水墨和稍加色彩而仍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样式。笔者年轻时就曾受若干亲友邀请,为新居绘制过干壁画,程式和文人画没有两样。笔墨颜料完全相同,差别只是灰泥墙壁与宣纸而已,没有什么难度。
欧洲湿壁画的绘制方法,久已乏人知晓,古代遗迹也被现代人的美学眼光所不顾。但当我们了解到湿壁画的制作如此艰巨,将其作为一项美术常识,再去欣赏欧洲大量的古代壁画时,对于它们及其创造者,定会更加珍视而肃然起敬。意大利电影《十日谈》编导特地选择绘制湿壁画的场景,并且亲自出演画家,想必也是抱有追怀和记录湿壁画艺术历史成就的意图。不然,该片忠于原著,故事都是揭露天主教会人员的性丑行,与壁画绘制情节完全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