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得心源境乃佳

分类: 书画 |
中得心源境乃佳
中国山水画在诞生、发展、成熟与完善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三种审美取向,分别突出彰显其得以成图的三种要素,即构造、笔墨与意境的不同美感。构造是图像基础,如人的精血之躯,表现为山水的树石云水造形色彩与丘壑布局。笔墨乃中国画的特殊语言,既描绘山水物象,也展现自身活力,犹如人的能量气机。意境则是山水画的精神,恰似人有灵魂,才有境界。三要素与人的精气神一般不可或缺,但可有侧重,历来的山水大家,都依不同个性条件与学养阅历,有意无意选择,或偏爱某一二种审美取向,将其推向极致,故能迥出凡表。这是我多年的研究发现与实践心得,并将其因材施教于学生,蔡智祥是取向于意境美的学生之一。
大自然之山水,本身没有意境,意境是画家的精神投注,犹如木石偶像,若非信众赋予,即无神性。因此,画好意境美山水的要诀,除了也须“外师造化”,才会结景,更应“中得心源”,方能造境。仅“师造化”,易流于被动写生,景与人多止于观赏关系;“得心源”则是主观创造,境由心生,人与境乃体悟关系。故而观构造美景之山水,能惊艳于目,赏意境深邃之山水,可情动于心。从作画者与赏画者双向角度而言,前者众,后者寡,历来如此。因为入目易,动心难,难度在于悟性。而悟性大多出于天赋,非苦学可得,我的教学实践多有证明。智祥在厦门大学就读四载,毕业后又工作多年,均未措意山水,只是近年才感兴趣,但一出手就偏爱意境美,并领悟我所提倡的山水抽象性,做了诸多大胆试验,毫不盲目仿效前人或他者而自出机杼,很快即有成效。
意境美山水古今都已高峰林立,古代如董源、范宽、马远、夏圭,现代如李可染、石鲁、傅抱石等等,皆各有程式,不可逾越,也不应重复,需要原创,才有学术价值。抽象性是使山水画的意境美拥有现代感的诀窍,台湾张大千、刘国松已有先例,大陆画坛却还鲜少触及。为此我先凿探孔,再鼓励学生继续钻探,其道除增添抽象性因素,还以淡墨为本,好与前人拉开距离。智祥遂以泼墨发轫,水晕墨章,满纸氤氲,迷离惝恍,一派生机,天趣可掬,再相墨象,补笔成图。于是云山出没,烟雨溟濛,泉瀑飞流,丘壑纵横,意境或清秘或幽深,皆非人间实景,纯属心源幻象。一如造化在手,任由结景造境,正合我所期许的抽象性山水画之道。就当前而论,画坛尚少侪类,正需勉力精进。可惜他在中学任教,专业作画时间不足,所以探索艰巨可知,有待继续深入与完善,相信假以时日,必定有成。
蔡智祥简介
蔡智祥,字其祯,1974年4月生,籍贯福建石狮。1995年厦门大学美术系毕业,任教于石狮第八中学。现为石狮市第八届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石狮市美协副主席。作品入选省市美展,颇有获奖。
蔡智祥作品
白云间
幽谷春泉
春雨溟濛
南山幽居
山亭风日好
天际寒山
雪原
云开静朔
终南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