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对谢赫“六法”的理解

(2021-03-23 07:19: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术论著

【不动心斋画论】

  

 也谈对谢赫“六法”的理解

 

            洪惠镇

 

谢赫“六法”是15个世纪以前提出的,若是忽略当时的时代因素,任意用今天的时代因素去理解,就容易造成混乱和谬误,贵报今年第10期《我所理解的谢赫“六法”》,便有此弊。文章将“气韵生动”理解为创造“具有微妙变化的明暗调子”,或“具有深浅变化的墨、色”的“用墨”、“明暗涂绘”或“墨色晕染”法。这是不符合中国绘画发展史的主观臆断。

 

中国画讲究用墨,是唐代以降“水晕墨章”发展起来才有的事,明暗调子则属于西洋画的概念,谢赫当时何以知晓?将“应物象形”理解为现代术语的“写生”,同样混淆了东西方绘画的基本概念。“写生”是西洋画直接面对实物描绘的一种方法。“应物象形”则是中国古代对绘画形象必须能和实物相象的基本要求。如果理解作“写生”,那么“随类赋采”不成赘文了吗?写生能不包括色彩吗?

 

 其实这两句话是六朝人喜用的骈体文,“应”与“随”,“物”与“类”,“象形”与“赋采”对仗,意思相同,都只是要求绘画按照物类描绘形象敷设色彩而已。该文特地将“随”字“考证”为“隋”字,来理解为“分类设色”,反倒令人费解。

 

 谢赫“六法”到底是评画标准还是绘画技法,本来并不难判断。“法”虽作“方法”、“技法”解,亦作“法则”、“法度”、“标准”等解。“六法”既然是在品评画家优劣的专著里提出的,它自然必须作为一种品评标准,否则与全书风马牛不相及。评画标准不免要牵涉到技法问题如线、形、色、构图等,但不能因此断定其为技法专论。

 

 该文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的“善”只能与“方法”、“技法”搭配。那是只把“善”解作“善于”“擅长”。“善”还有“好”、“好的”、“美好”等意。“各善一节”意指古今画家都只有某方面最好、最符合“六法”中的一种标准,很少能够六种标准都符合的。所以《古画品录》指谪卫协“不该备形妙”(在《古画谱》中“妙”作“似”),刘瑱“笔迹困弱”,丁光“笔迹轻羸”等等,即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应物象形”和“骨法用笔”的标准。

 

 参照谢赫的具体评语,又可见“骨法用笔”也不能仅仅如該文那样理解为“用笔线描”的一种方法,而是对用笔线描必须有象谢赫评毛惠远“纵横逸笔、力遒韵雅”那样的美感要求。至于“气韵生动”,更明显是首要的评画标准了。卫协被谢赫认为“六法之中,迨为兼善”只是“形似”还“不该备(按即完备)”。不过这是次要的,由于他的作品“颇得壮气”,符合“气韵生动”这条首要标准,所以仍不失为“陵跨群雄,旷代绝笔”。要是把“气韵生动”乃至其它五法统统看作技法论,我们还怎么理解谢赫对古代画家的评价呢?

 

                              原载《中国美术报》1987年第26


  按:

    传统中国画的理论性,不如西方绘画强,史上罕见专业论者,传世画论多为画家所撰,“六法”作者谢赫,即是南朝齐梁间画家。上世纪西画东渐,受其影响,才渐多专职论者,且多以西画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根砥,所以常见本文商榷之弊。自从高教扩招,学位升级,中外文史哲博士、博导转攻中国画传统理论者日增,也多惯以西学之刀,解剖中国画学之体,故亦时有硬伤,严重者难免误导现代中国画学术流向,是以不可轻忽。

 

                                 2021323重发于不动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