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等数论《 余数 》 习题集

(2016-02-17 15:54:24)
标签:

教育

初等数论《 余数 》 习题集  (连载 1)

 


    

 

前言:我为什么要做初等数论《余数》习题 

余数问题解算方法概述   

习题 (63题)  

 

 

前言:我为什么要做初等数论《余数》习题

 

我做《余数》习题的目的,是想通过做习题,来清理一下我的极其肤浅的余数知识。看能解算什么难度的余数问题。

余数问题本质上是带余数的除法,例如9÷4=2 1等等,虽然是小学生的题目,但一旦深入,就难倒中学生、大学生。尤其是“同余方程”,在高斯的《算术探索》( 潘承彪 张明尧 ) 中有开创性的叙述,但读起来就如读天书一样了。

在看了一些“小学数论”的视频后,就觉得“余数问题”并不简单,有的还很难,甚至还不习惯它的解题方法。我就要考考自己,看能否做这样的习题。于是从笔记上、网页上、奥数书上收集了一些习题做一下。为了有点条理,大致分以下几类:

1 求余数R

A÷B=X R 的带余数除法中,引进“整除”规律,来求余数。有时,根据不同条件,还混合求AR ,或BR ,甚至求商的个数等等。解算花样就多了。

2 求除数B

在余数方程组中,余数有相同的、有不同的、或余数间有一定关系的。根据情况,分别解B

3 求被除数A

在余数方程组中,也根据余数R的同余与不同,分别情况,分别解之。

其中“A除以B1余几、除以B2余几、除以B3余几  就是孙子问题,即中国剩余定理。我在解算时,摸索出一个“逐级公式解法”。这可能是我这次做余数》习题的最大收获了。

 

翻看一下《多功能题典——小学数学竞赛》,其中“数论初步”的“带余数除法”部份43道题,我真正能做出的或大致理解的,只有10道而已,只得23分。

我避开难题,坚持做了63个习题。我的肤浅的余数知识,只能清理到此,便识相,到此为止。这本习题集,虽然也有少量奥数型题目,但大致上只是初等难度的习题。水平如此,只能如此。真的,我不想再折腾自己、难为自己了。

 

余数问题解算方法概述

 

1     先看三个余数定理:

 

1 余数的加法定理,简言之:加的余数等于余数的加。

2 余数的乘法定理,简言之:乘积的余数等于余数的乘积。并扩充为乘幂的余数等于余数的乘幂。

3 同余及同余定理。

同余:若两个整数A 1A 2被自然数B除,有相同的余数R,那么称A 1A 2对于模B同余,用式为:A 1A 2 ( mod B ),叫做同余式。读作:A 1同余于A B

例如   16÷72      

            37÷75    

65÷79      

由于   167×2 377×5 2  657×9 2  ,三式余数相同,所以163765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等效的,但不能叫相等,而称3716对于模7同余,6537对于模7同余。而所谓模,其实就是除数而已。写作:

        3716  ( mod 7 )   

6537  ( mod 7 ) 

如此说来:

16 ( mod 7 )

     379  ( mod 7 )

65 ( mod 7 ) 对于模7,它们也都是同余的(实际是同余2)。

  16 ( mod 7 )

37 ( mod 7 ) 直接把余数2表示出来,这才是最简明、最“小”、最基本的同余式了。

 

同余的两个推论:

一、  已知被除数A ,求除数B。由同余的性质,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A 1A 2BK 。即:

除数B是多个被除数A之间的差 ( A IA J )的最大公约数。  B( A A 2  A )

  16÷BX     

            37÷BY   

65÷BZ 2

(A 2A 1 3716 =21       21的约数有13721

(A 3A 1 6537=28       28 的约数有12471428

2128的最大公约数(21 28 ) = 7  。所以B只有1个:B = 7

同余定理的作用就是消去同余,使之成为整除,并在约数中找到除数B的解。

 

二、  已知除数B ,求被除数A 。由同余的性质,又得:

被除数A=各除数B的最小公倍数+同余量R A =〔B1  B2  B3 B1 B2 B3 R

 A ≡ 2  ( mod  3)

A ≡ 2  ( mod  4)

A ≡ 2  ( mod  5)   则:

A =〔B1  B2  B3 R3×4×52 62

同余的这两个推论,是解算余数问题的一把钥匙。

 

  用单式求余数R (121)

 

一、  A÷B=X R 的带余数除法中,被除数A是很大的数,甚至是指数很大的幂。除数B则是特殊的379111399等,把“整除”规律引进来求余数。算除数时,只作判别,及少量除法。

二、  被除数A是很大的数,但除数B不是特殊的379、… 可引用余数的加法定理:加的余数等于余数的加,可使解算简单一些。如:

1849÷14的余数等于多少?由于18491000800409,而1000800409的余数分别为

6 2 12 9,所以1849÷14的余数等于6 2 12 9,之和6212929,而29÷14的余数为1,所以1849÷14的余数也等于 1。不过具体分拆大数时,要讲究机巧。如1849可分拆为1400+420+29,则三个余数为001,最后1849÷14的余数等于 1

三、   被除数A是很大的数相乘,可引用余数的乘法定理:乘积的余数等于余数的乘积。

如:16×47×109÷14的余数等于?由于1647109的余数分别为2511,(这三个余数要具体算)所以16×47×109÷14的余数等于2×5×11110。而110÷14的余数为12,最终余数为12

    被除数A是指数很大的幂。如2240÷7=?

2240 化为23×80 880  由于8÷7的余数是1,而180 的余数也是1。所以2240÷7的余数是1。不过,幂的分解也不是那么省力的,需要灵巧、经验。我辈自感无能,只理解它的思路和方法而已。

   A÷B,通过试算,先余数的循环节,再判具体余数。见151618题。

 

3   用单式或两式求A B  (2231)

 

   根据不同条件,同时求AR,或BR,甚至求商的个数等等。解算花样就多了。

 

 

  用方程组求除数B  (3242)

 

    同余时,除数B就是两被除数A之差 (A1A2)中的一个最大公约数。B( A A 2  A )

    余数R之间有某种关系。利用这种关系,通过加、减、乘,使它们变为同余。再用同余定理解算B

    或通过加、减、乘,使它们变为整除形式的不定方程,解方程得B

 

  用方程组求被除数A (4364)

 

   同余时,被除数A=各除数的最小公倍数+同余数。A =〔B1  B2  B3 B1 B2 B3 R

   余数间有某种关系。设法通过加、减、乘,使它们变为同余。

   先通过乘,使它们的除数相同,成为一组等价的不定方程组。再通过加、减,变成一个不定方程式,解得A。这个方法也很有效。反正只解一次不定方程而已。见61

   我发现,这些不定方程组的前后方程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即它们都应满足一个不定方程:

 ( 第一方程的通解A 1-第二方程的余数R 2)÷第二方程的除数B 2 =☆(整数),即可求得两个方程的最小解及通解A2 。再用同样方法,求第三个通解…,逐级计算一个个不定方程,便可得到最终结果A。见5863

    “孙子问题”的古老传统的“大衍求一术”,解法见63题。我又十分轻松的编了Basic程序,让它再作现代化的演算,作为这本《习题集》的终结。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