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论语选读》-----行已有耻

(2019-05-25 22:20:23)
标签:

阅读

专题

指导

7、行已有耻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解读】

在这段话里,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

巧言令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言善辩会说话,孔夫子自己还是“循循然善诱人”表达能力超强的千古名师呢。君子深以为耻的巧言令色是特指阿谀奉承献媚邀宠吹吹拍拍,跟孔子话语体系中另一个概念可以等同视之,这便是“仁而不佞”之“佞”。佞者,奸诈小人也。巧言令色鲜矣仁,精简为四个字就叫做“仁而不佞”。

左丘明以之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

为什么呢?因为巧言、令色、足恭,三者皆为虚情,而非真心真诚、真情真意,可以看到这背后的内心世界皆是充满贪痴嗔的,皆是有求于他人的。有求皆苦,也违背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啊!这样的人,可以欺骗与他相同或相似的一般人,但欺骗不了有大智慧的明眼人,如左丘明、孔子、老子这样的人。他们见到此类人,全身上下虚情假意,只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违背了纯净本心本性,背道而驰,所以耻之。

有一种人,也是可耻,到底是哪一种呢?孔子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藏。怨,怨恨。友,作动词,以...为友。意思是说 :“心里充满怨恨的人,隐藏而不外露,仍与之为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

这里的深意,孔子是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才能知人。心同理同,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觉得可耻的事,自然就会以之为耻,并无他意,只是告诫他人要回来如实反观自己有“匿怨而友其人”吗?有则改之。若有的话,这已不是知行合一,是身心分裂,在厮杀、拉扯。心里有很多不愿意及怨恨,只表露出与他人很友好的样子,这就是假意,是表面功夫,不是良知良心的流露。这样是痛苦、不安、纠结的,是自己在内耗,挫耗生命的能量,身心内外流动不畅,生命之花怎能全然绽放呢?生命意义是得不到发挥,浪费自己无尽宝藏,多可惜啊,多心疼啊!所以是可耻的。

我们谈及“巧言令色”多着眼于“巧言”而忽略了巧言时的“令色”,更难得注意到孔子在“令色”后面还有一笔很形象的描绘:足恭。何为令色足恭?钱穆先生解释为:装出好面孔,搬动两脚,扮成一副恭敬的好样子。说通俗点不就是一脸媚相,点头哈腰,卑躬屈膝么。难怪孔子要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还是学生了解老师,据《孟子·滕文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为了奉承别人,缩起两只肩膀装出一副笑脸,这在正直人看来比酷暑时节头顶烈日在菜地里挖土还要难受啊!

忽然觉得解缙“嘴尖皮厚”那说法特别有意思。脸皮不厚,那些迷魂药似的花言巧语怎么说得出口,令人作呕的胁肩谄笑又怎么装得出来呢。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夫(fú):语气词,相当于'吧”。与:同……一起,共事。暴虎: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赤足瞠水过河。冯,同“凭"

【翻译】

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说:“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

              【解读】

进退有度,有勇有谋

 

颜回秉持用舍行藏的处世态度,深受孔子赞赏。用舍行藏是说如果能为当世所用,就施展才华,在社会上大力推行仁道;若是不为当世所用,就隐藏才能,韬光养晦,退而隐居起来。这种处世之道,依据社会现实决定进退,洒脱自如,堪称极为高深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由此可见,颜回是一个仁者。而子路却有着不同于颜回的人生追求,他渴望成为一个勇者。但遗憾的是,他对勇者的理解有些偏颇。他在听到孔子赞美颜回后,就有意向孔子夸耀自己的武勇,他觉得只有拳头才是硬道理。孔子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他的错误想法,告诉他凡事不能鲁莽行事,要学会审时度势,运用智谋取敌制胜。在孔子看来,仅有勇气却缺乏智谋的人,只能算是个莽汉。只有将智谋和勇气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勇者。

孔子告诉子路,不懂得运用智谋的人,就像是明知打不过老虎,却仍要赤手上阵:明知自己不识水生,却仍要涉水过河一样,这种行为是无知的鲁莽,会白白牺牲掉自己的跬命,无异于自取灭亡。这种有勇无谋之人,虽然匹肢发达,但头脑简单,根本不值一提。最后,孔子对子路说,“吾不与也”,表示坚决不与有勇无谋之人合作。

江山易改,本跬难移,子路并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教育,而是保持着刚勇之生,以至于因此而送命。公元前480年,为了阻止鲁国政变,子路找蒯聩说理,而蒯聩却命人攻击子路,子路帽子被打落,仍坚持“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系帽缨时被杀。当时,倘若子路灵活一点,完全可以避免一死。勇敢没有错,但不能一味刚勇,而应该多动脑筋,把勇敢和智谋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保护自己,也有利于办好事情。

为人处世是一种智慧,要能审时度势,依据环境决定进退。一个人冉有才华,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也无法获得成功。条件不允许,退隐保全性命,则是明智的选择。另外,为人应该有勇有谋。有勇无谋是莽夫,无勇之人是懦夫。对一个渴望成就事业的人,这样的智慧是必须牢记的。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jiào):计较。吾友:有人说指颜渊。

【翻译】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同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解读】

这一章与前述“不耻下问”的思想是一致的。曾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了谦逊的学习态度。能够“问于不能”“问于寡”是明智的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也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学习态度,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虚怀若谷的态度。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忍让的精神和宽阔的胸怀,这是值得学习的。这里曾子所说的“吾友”,当指孔门中德行、学问都很出众的颜回。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原文】

子贡问曰:“柯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陉陉然刁认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

(kng)陉.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斗筲(sho)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解读】

‘士'的标准

 

在孔子看来,“行己有耻”“不辱君命"方可算得上“士”;差一点的像怀有孝悌之心的、有着良好囗碑的人也还可以算得上士:冉退而求其次,那些做人诚信行动果断的人也还凑合,不过统治者却算不上。孔子的话里有点丿L“肉食者鄙"的味道。依据孔子的观点,我们可以按照要求从高到低把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士、中士和下士。

所谓的上士就是国家级的士,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怀有羞耻之心、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的人。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不已的时代。各国在内政、外交、军事上都是矛盾重重,为化解复杂的矛盾,就得找到有才能的人出使别国进行周旋。当然,前提是必须得保证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没问题,这就是孔子所言的“行己有耻”,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行为要有羞耻之心,上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失,下要维护个人的尊严不受伤害。在此基础上不辱君命,才称得上是上士。秦昭王想得到赵国的国宝和氏璧,却又不想兑现许诺给赵王的巧座城池,结果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以损毁玉璧作威胁,换得秦王的退让。蔺相如随即让属下带着玉璧回国,“完璧归赵”。蔺相如此举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维护了个人尊严,堪称士之表率。

而中士就是指宗族级的士。这种人时刻铭记孝悌之义,关爱父母兄弟,在宗族和乡里为人称道。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孝悌的意义在于通过关爱亲人这种实际行动达到凝聚并团结种族宗族的目的,增强人们的宗族认同感。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社会就是由无数个以宗族为单位的个体共同组成的,只要宗族内部人员团结、人们的宗族认同感强烈,那么整个社会就能正常有序地运行,这是统治者最希望的结果。作为个体人,如果能做到谨守孝悌之义,那即是对家族的贡献,也是对国家的贡献,所以孔子对此不吝表扬,说此类人亦可算作“士”。“时年九岁,母丧父存,温衾扇枕,奉侍晨昏''的东汉黄香,他的孝行为邻居和乡里所称道,最终感动太守刘护,刘护上书朝廷,推举其为“孝廉",后来他一路平步青云,直做到尚书令。

   孔子眼里的下士是指朋友级的士。虽然“陉陉然小人”,但在朋友圈子里讲信义、重行为,还是值得称道的。古人讲,与友人交,一定要言而有信。春秋时期的季札,有一次出使时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腰间佩剑所吸引,却又不好直说,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下许诺: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怎料季札出使返回时徐君已经过世。季札解下配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季札的随从疑惑地问.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剑悬在这里,还有必要吗?而季札却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义呢?君子讲求诚信与道义,就像季札,他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

无论是哪一个级别的“士”,其实它的标准都差不多.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品行。两千年以前孔子所言的“士",时至今日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我们做事做人要有羞耻之心;要尽一切努力完成公司的目标:在工作里要关心、爱护同事:在家的时间多陪陪父母:与他人交往不可失信于人一一要想达到“士"的标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 而:用法同“之"

【翻译】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解读】

行胜于言

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做人准则。要么不说,要么说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凿凿,却不能付诸实践,徒有华丽的言辞,那也只是假道学罢了。君子是行动胜过言语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是孔子反复强调的“慎言”的意思,孔子把说多做少看成是一种耻辱,把说了做不到看成是一种不诚信。我想这一方面显示了孔子对自己的理论确实是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说这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局限。因为语言往往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而实现目标和理想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之外,还有许多不可抗的外在因素,孔子显然是将那些不可抗的外在因素完全排除在外,而只强调结果,把是否达到了目的看成是唯一的判定标准。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不全面的、不客观的、非常势利的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成王败寇”、“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的是非判定标准。

也许孔子没有认识到,即使是没有能够实现的语言,在许多时候也是对行动有促进作用的。

如果一切以是否能实现许下的诺言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行动,那么只会促使人们越来越保守,越来越缺乏挑战精神,明明知道自己挑八十斤绰绰有余,也只说自己可以挑七十斤,根本不去想怎样通过努力去挑九十斤。当然,我这样分析并不是鼓励人们要说大话、说空话,也不是赞同言行不一,而只是说在强调言行一致的时候,千万不能走极端。     

   北京清华大学礼堂前的草坪上,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四个字:行胜于言。希望世人都能以这四个字为座右铭,尤其是政治家们。

人们不喜欢花言巧语、流言蜚语、胡言乱语,因为其不能实质解决问题。有理想、有追求,是好事。但如果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没意义。描绘理想而没有行动,等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如果夸大口,失去诚信,不符合事实,那么,就会让人耻笑不已。成功、成绩、成就,不在乎说了多少,而在于行动和努力,在于决策的正确和付出的及时。下面句子是关于行动的名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

“最大的危险是无所行动”, ——肯尼迪;

“有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恩格斯;

“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更重要、更珍奇了。”——高尔基。

“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

“成功者不是比你聪明,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大的行动。”——陈安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