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阅读:《论语选读》-----乐在其中
(2019-05-25 22:18:03)
标签:
阅读专题指导 |
6、乐在其中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
【翻译】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解读】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食”与“居”是就物质层面而言的,“饱”与“安”则是意识或精神层面而言。在物质与意识两者之间,孔子用“无求”来沟通对接。这里的“无求”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不求,不去追求。试想,有谁不想过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生活呢?可在孔子那个乱世中,忍饥挨饿、居无定所是经常的事情,很多情况下不得不面对现实。即便是当今这个社会,物质生活提高了,但大多数人心里还是经常会有这种恐慌感,那么到底该怎么面对呢?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就是“无求”。
清代有个文人叫陈伯崖,他的生平背景估计人们很少有人知道,但他有个叫纪晓岚的学生却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陈伯崖曾写了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用以自勉,这幅对联意境很高,前一句讲的是知足常乐,后一句讲的就是人到“无求”的境界,人到无求品自高,有人理解要达到“无求”的境界,就是自己首先衣食无忧了,也即物质生活先满足了,然后才能做到无求。正如管仲所言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一样,但事实真是这样吗?试想我们当今社会,很多人不是已经衣食无忧了吗?为什么还要孜孜以求?锱铢必较呢?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有多少不是炫富斗狠,那些被抄家的贪官大人们,哪一个又不是家里人民币堆积如山呢?历史上如杨国忠、和珅等流的大贪官们,不也是如此吗?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总之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的享受,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在重物质而轻精神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箪(dn):古代盛饭的竹器。
【翻译】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解读】
淡泊自守,安贫乐道
我们在此前就曾讲过,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他觉得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在本章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很是高兴,尤其是在贫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夫子此言既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褒扬。颜回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按照孔子所说,颜回用粗陋的竹器吃饭,用瓢来喝水,还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到了这种地步,若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颜回仍然能够保持着心中的快乐,不改乐道之志。对颜回来说,富贵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坏,根本就无法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志向。正因为如此,他对待贫穷的态度是很坦然的,从不怨天尤人。再说,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生命,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没有人可以将它夺走。如果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乐上,当外在的物质改变或消失时,其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苏东坡曾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圆满是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惯常现象。人们在春风得意的顺境之时,应当做到淡氵白自守,不能忘乎所以,否则只会乐极生悲。而在我们身处凄风苦雨的人生逆境时,更需守正自身,不能自甘堕落,应当平心静气地坦然处之。有些时候,失去了并不一定就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得。
颜回的穷与别人也有所不同,因为他只是生活上贫穷而已,思想上并不匮乏。而有些人不但生活上穷,思想上也不富裕,而且,他们对待贫穷的态度本身就有问题。这些人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够攫取财富,其他的就无所谓,结果就将自己仅有的那点幸福与快乐也损耗殆尽。这些人虽然在物上得到了享受,但在心灵上却空虚了起来,生活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同样是穷,别人只会千思万虑而“不堪其忧”。颜回虽穷,但心中有道,穷且益坚。
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乐。倘若人们想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必须面对各种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在过重的精神负担之下,只会令人苦不堪言。反观那些心怀大道、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醉心于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得就很轻松自在,这就是境界上的差别。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境界,则是乐。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同学们的才能和努力,使同学们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而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然而,那些真正的学问家,因为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并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他多次谈到,他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正因为如此,孔子对于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从远古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拓。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藐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采,不露锋芒。”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乐(lè):喜爱。
【翻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囗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史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山的这种稔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布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
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连山水之间,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
对于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稔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
肱(gng).胳膊。
【翻译】
孔子说一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解读】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孔子能“饭疏食饮水”,吃的是粗食,饮的是水,他没有酒喝,也没有上等的茶,也没有什么饮料,只能喝白开水,这种生活非常的简单。
“曲肱而枕之”,这个肱是手臂,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只能够枕在手臂上睡觉。真的跟佛家出家人差不多,出家人也是,真正出家人所有的财产是三衣一钵,三件披衣一个钵,钵就是用来乞食的碗,其它什么都没有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枕头了,他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出家人有的晚上睡觉也是吉祥卧,吉祥卧就是枕在手臂上,向右侧睡。孔子也是过这样简单的生活,可是他老人家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乐亦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中有道,心不离道,那他就乐在其中。这个乐是从内心与道相应而产生的,他不是外面物质享受带来的那种快乐,那种快乐只能叫刺激,不是真乐。世间五欲之乐都是刺激而已,所谓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一般人都会贪染,觉得这里头有滋味,实际上这个味要比起求道的法味那是不能比的,真是世味哪有法味浓。孔子、颜回尝到法味了,所以对于世味一点都不会贪染。我们为什么还会贪染世间五欲六尘?因为我们还没尝到法味,真正尝到了,你要选择,一边是荣华富贵,一边是过着像孔子这样的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清苦的生活,你一定会选择像孔子一样的生活。
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太子出身,那荣华富贵要享受应有尽有。可是他把王位都舍弃掉了,而去过苦行僧的生活,他也是乐在其中,不改其乐,一生都是过着这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从十九岁出家,一直到七十九岁,整整过了六十年,最后在双树林间去世。
“不义而富且贵”,不义是不以其道而得的富贵,这种富贵孔子不会要的。古人讲,人生富贵都有前定,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贵要不要起心去求?不需要,“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不得的。
总之,这表现出孔子的君子之风,个人认为这不是表明他淡泊,而是洁身。宁可处于贫困也不愿得不义之名利。拥有平淡简单的生活,乐在其中,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而如果不义而取得的富贵和权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转瞬即逝,徒劳无益。 如今我们的社会发展飞速,我们的物质水平提高很快,而与之而来的是,功力和物质,使我们的品性,节操毁失殆尽,我们从古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人们虽贫穷,但是乐在其中,而如今我们大多人虽然拥有很多很多,但是却不能够那样洒脱,快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修身养性的习惯,和安于简陋的心态。造成许许多多的抱怨和纷乱,我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重拾祖先那份平淡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