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论语选读》-----君子坦荡荡

(2019-05-25 22:21:59)
标签:

阅读

专题

指导

8、君子坦荡荡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团结多数人。比(bi):勾结。

【翻译】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解读】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周”、“比”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在平时的修养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闲暇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合,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有群体合作的时候,如何合作,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解读】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就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孔子从各自关注什么的角度做出了评判。他认为君子有'怀德”“怀刑”之心,他们时常记挂着道德礼仪,心中所想的只有仁德和善良。行事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周到,所有的一切都力求合理,担心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

而小人所存''怀土”“怀惠,之心,他们心中想的只有自身的那点私利,对一些小恩小惠和个人的利益十分在意,很少有人去关心道德的修养,很少顶及到事情的后果和他人的感受。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即便是作奸犯科,他们也在所不惜。

综观历史,就会发现君子小人在这个方面的典型区别。唐德宗在位时期,由于过度掠夺,对士兵刻薄寡恩,结果引起兵变,被迫狼狈逃到奉天,差点被谋反的朱溉杀掉。叛乱平息后,德宗回到长安,用度极为匮乏,开始拼命聚敛钱财。许多地方大员为了讨好皇帝,便搜刮民脂民膏,向皇帝进献财物。当时,江西观察使李兼每月都要向皇帝进献,称“月进”,剑南西川节度便韦皋更是过分,每天向皇帝进献,称“日进”,其他的如杜亚、刘赞、王纬等人,也都拿着国家的赋税讠寸好皇帝。他们这样做,一是为媚事皇帝,保全自己的官职爵位,其次也是为了借机搜刮百姓,聚敛财富。这样做既是“怀土”又是''怀惠”,是典型的小人做派。

当时有一个官员名叫阳城,他的做法与上述小人迥异。因为裴延龄等人的构陷,唐德宗贬斥名相陆贽,并准备杀掉他。阳城率谏官王仲舒、王归登、熊执易等人叩阙进谏,求唐德宗赦免陆贽。虽然没有成功,但名震天下。事后,阳城被降职为道州刺史。在道州,对待官吏民众,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使社会迅速安定。道州多山,土地贫瘠,生产落后,人民贫穷。阳城便请求国家免除赋税。朝廷不答应,阳城干脆不征收。上司因此多次责难他,他也不在意。为了催征税赋,上司派一位判官来监督。为了争取为民免税,阳城便把自己囚禁到监狱里。判官闻讯大惊,跑到监狱了见他。判官等他办公催征,阳城便不进州衙,晚上在判官下榻的馆舍门囗破门板上睡觉。判官没法,只好离开道州。后来,上司又派人查办他,那人不愿查办阳城,就在半路上跑了。阳城就是君子的典型,他心怀仁德,匡正朝廷,关爱民众,成为唐朝政治的亮色。

君子小人的行为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内心追求不同。而这种追求,显然是价值观的体现。人人都去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德和仁义,就会成为君子;如果追求个人私利,就会堕为小人。孔子这里是在提醒我们,一个人,应该建立正确的、对社会和民众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喻:通晓,明白。

【翻译】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解读】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

自古以来,想真正辨识一个人,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关于如何识人,中国的古圣先贤也给予了我们无数的方法。而在现代,只要注意细致观察一个人的特点,就基本上可以看清一个人。

利益面前时的抉择,人性都是趋利的。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会扯下伪装。这个时候,通常是识人、辨人的最佳时刻。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良心,可以不要亲情,可以抛弃道义,这样的人你还敢相信吗?还是趁早远离的好!否则,一旦和他产生利益的冲突,你必定会伤心透顶!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不会放下内心的原则,依然坚守对道德的信仰,能够以人伦亲情为重,那这个人绝不会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必定有着更为高贵的选择。

《论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辨识一个人,完全可以用“利”字诀。 君子,心中存有道义和良心的坚守,所以不会为了利损害德义;小人,都是以“利”为标尺来做权衡,经常违背道义公德,甚至无所顾忌。利,就是一块试金石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解读】

旷达的胸怀

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拥有旷达胸怀,这不仅是人们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还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忧伤愁苦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人们只有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蛹过艰苦的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还存在着差异,即便是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也不尽相同,有人终日乐观愉快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则整日里愁苦不堪。

人生在世,几人没有经历过苦恼、失败和困顿?身遭不幸或身处逆境之时,更应该解放自我,放宽胸怀,否则很容易深陷泥沼而无法自拔。若是一味纠结于名利,患得患失,收获的将是一个可悲的人生。这方面,东晋名臣殷浩就是一个典型。殷浩出身名门,擅长谈玄,年轻时声名远播。朝廷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名将桓温势力急剧膨胀,有夺权篡位之势。当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担心桓温尾大不掉,便请殷浩参与朝政来牵制桓温。在司马昱的支持下,殷浩出兵北伐,希望通过建立军功来抗衡桓温,但因没有将才,接连几年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桓温请求罢黜殷浩的官职,得到大臣们的赞成。殷浩丢官去职以后,表面上从容自如,实际上积郁甚深。在没人的时候,他整天整天自言自语,用手指头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这种神经质的行为,反映了殷浩内心的戚戚忧惧。在斗倒会稽王之后,桓温想起用殷浩,便写信请他当尚书令。殷浩高兴极了,连忙回信表示感激。因为怕回信中有言差语错,信封好后拆了又看,看了又封,反复几十次,最后竟然给桓温回了一封空信。桓温收到空函,大为恼怒,请他当官的事再也不提。殷浩受此打击,不久就去世了。小人长戚戚,殷浩就是这样患得患失的人,一封空函,留下了千古笑柄。

在本章中,孔子道出了君子与小人在拇还和心态的典型差别,对此,钱穆先生点评道.“读者常以此反省,可以进德。”而南怀瑾先生则对此点评道:“这两句可作为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用以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翻译】

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解读】

孔子提出仁、智、勇三条作为君子的标准。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智者不惑”就是能够在一团迷雾里面找到事情的源头和解决的办法,不会因为无头绪而感到心烦意乱,失去辨别的方向。智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一颗冷静的心,镇静地对待生活里的变故,而不会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情而乱了阵脚。贯通天地者为仁,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相信凡事无所谓成功的﹔几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说呢?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仁者无忧”就是说有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和烦恼,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就是面对国家天下的事情,都能够做到无忧无虑,遇到的事情都有办法解决。"知者不惑""",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是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没有了疑惑。

仁者,是做到了仁,已经仁在心中的人, 当他心怀天下,爱人济众,他再也不会因他个人的境遇而忧愁,不会因受环境动摇。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著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所谓的“勇者不惧”就是要求人要做到内心坦荡,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扰乱修养的心智。面对生活,敢于坚持真理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人生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分,坚守自己的人生理论,当然这个人生理论是以公正、公平为前提的。面对诽谤或谣言,做到“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的境界,这就是君子的坦荡之心,人生能够做到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恐慌了。“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是在拥有了智、仁后的勇,这种能够看透人生看透生死,而又爱及天下的人,他的勇还有什么可怕的吗?例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为什么一个普通和尚不惑不忧不惧,因为他有着智、仁、勇。唐僧心中存在着仁,普渡众生的大愿望,爱及天下人之心,用他坚定不移的追求真理的智慧,他度生死于外,没有任何可惧怕的东西。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读】

以直报怨

这里,孔子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对待他;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在情感上,中国人普遍王张“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当然也要对别人好,于情于理都应该是这样。至于如何“报怨”,则有争议,有人问孔子“是不是应该以德报怨",孔子给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就行了。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以怨抱怨是以恶意、怨恨和报复去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如果每个人都坚持以这种态度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恶跬循环,冤冤相报无休无止。到那时,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彼此间的和谐,还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所谓“以德报怨,'是指你对我不好,我仍然要对你好。孔子认为,对损害自己的人,是不能报之以德的。否则,就会助长恶人的嚣张气焰。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是单纯地提倡“以德治国",他主张治国要“德主刑辅"。以德治国,讲究礼乐教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使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实现基本的和谐。但是,任何社会或组织中都必然存在少数为非作歹者,对这种人就不能一味地宽容,还要辅之以刑罚。一味地姑息忍让,并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确实提倡仁爱之道,但是他的仁爱之心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对可恕的恕,对不可恕的就要以“直"报,该怎么对付就怎么对付。

孔子所提倡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确面对那些对自己不满或有抱怨的人。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礼记.檀弓上》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弟子子夏的对话。子夏问孔子:“心里怀着杀害父母的深仇大恨,该怎么办?"孔子说:“要时刻记着这仇,磨炼自己的心智,睡在草苫上,头枕着盾牌,不去朝廷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市集或朝堂之上遇到他,不必回家取兵器,要立即与之决斗。”子夏又问一那么心里怀着杀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不和仇人待在同一个国家中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仇人所在的国家,遇到仇人也不决斗。”子夏又问一那么怀着杀堂兄弟的仇要怎么办?''孔子回答。

道:“不带头为死者报仇,如果死者家人去报仇的话,就拿起兵器跟在后面。”在这里,孔子讲的就是“以直报怨,,,如果对方冒犯我们,对我们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就不能一味忍让,忍让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好欺负,会变本加厉地欺负我们。

面对仇恨,我们要理性地分析。如果这怨眼产生的原因在自己,那么你该做的就是修正自己德行和行为上的过失,从而止住这怨眼。如果怨眼的产生和你没有半点关系,那么你就不要有顾忌,面对这种小人,我们也要毫不示弱地拿起武器保护自己。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翻译】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大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解读】此章以日食月蚀的变化为喻,赞扬了君子不像文过饰非的小人,不隐瞒和掩盖过错,又能公开改正过错的光明磊落的态度和胸襟。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过, 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孟子·公孙五下》)

孟子距子贡的时代并不很遥远,而我们今天距孟子的时代却是远之又远.“君子”之过,是如日月之食让人仰望,还是将错就 ,文过饰非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