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练习

标签:
课文学习指导 |
课堂练习测试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 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C.肆其西封
D.失其所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①郑既知亡矣
C.①且贰于楚也
D.①无能为也已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C、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蹇叔哭师(节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注】 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1.(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参与
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②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①左右免胄而下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A.①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其中文中有描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50字左右)
http://s8/mw690/0033zRRCzy7e1J2YQmz27&690
烛之武退秦师
一、【答案】D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二、课内阅读
1【答案】 A【解析】 厌,满足。
2【答案】 B【解析】 A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B项,副词,已经。C项,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D项,①动词,做;②动词,给予。
3【解析】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答案】 D
【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5【答案】 C【解析】 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6【答案】 (1)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途经(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三、课外阅读
1【答案】 D
【解析】 D项,“厉”通“砺”,“磨砺”的意思。
2【答案】 B
【解析】 A项,“其”,①代词,他们的;②语气词,表反问语气。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用。
3【答案】 D【解析】 ③句是蹇叔对秦穆公不听劝告的悲痛无奈。⑥句是秦军统帅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排除这两项即可。
4【答案】 C【解析】 C项,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是对周天子说的。
5【解析】 翻译这两句话,重点分别是文言句式和重要实词。“无乃……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反问句,要翻译准确。“束载、厉兵、秣马”在现代汉语中有“厉兵秣马”一词,要注意“束”“厉”“秣”的含义。
【答案】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返回了。
四、语言运用
1、参考: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2、参考: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侧面站立的人,象形度高;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笔画平直,字形简便,形体扁方,特别是向右的一笔带有捺脚;楷书也叫正楷,笔画平易园转,更便于书写,一直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