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散文特写之《大阳镇采访拾零》(3)
(2025-07-10 15:38:46)
标签:
浩然散文特写大阳镇采访拾零光明日报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散文特写之
《大阳镇采访拾零》
(3)
正因为他工作出色,1988年4月区里又将他调到明星镇大阳镇任党委书记。他到大阳镇后,不负众望,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又为大阳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带头抓教育工作,使大阳镇的勤工俭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8年受到了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和财政部的表彰;他的工资并不高,但仅仅在大阳镇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修建赵庄中学、东街学校、西街学校,就捐款550元,相当于他本人的半年工资;为解决大阳人的交通问题,在他的领导下,为南片九个村修建公路14华里,为中窑煤矿修建公路6华里;还新建了镇办食用菌厂,西街水泥厂;还承办了山西省首届农民运动会大阳杯射击比赛,在这个运动会上,大阳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群众是最公正的,群众是不会忘记为他们做过好事的领导的。尽管崔天明谢绝了我们对他的采访,但从群众那里,我还是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从群众的反映可以看出,作为党委书记,崔天明是深受群众拥护的,是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我只提了一条建议
我们到大阳镇的前两天下过一场大雨,到了的第二天又下场小雨,所以参观访问的时候,在坡上岭上还好走,一行至正式的街道上就泥泞不堪,使人感到不方便,心里腻味。
陪同我们的主人说:这是新开辟的商业街,长两千米,主街道宽十米,两边人行道各有五米;如今还不配套,等路面铺上油,就好走了。
新的商业街果真正在兴建过程之中,路两边的建筑物多是两层小楼,几乎全部用各种各色装潢材料造面。尽管它们华丽而富有现代化的味道,我却缺少兴致看一看,甚至没有停停,就匆匆走过。倒是第三天赶上大阳的“古会”,我自己溜出来,被民族的吹打乐的声音和花花绿绿的男女引到老街,一观一看,就使我的情绪为之一震。
首先我看到一座城门洞似的阁楼,门上有一块石刻的横额,四个字是“古阳阿县”。它向游者宣告,大阳是从汉代的“阳阿县”沿革变化而来的;穿过门洞,一条只有读古典小说才能想象出来的街道展现在眼前,越发有力地证明了大阳的古老。
这条街的古老姿态,很难用短短文字书写清楚。它在早年一定是十分宽阔的,如今却显得特别狭窄,即使把所有行人都赶走,一辆汽车也难通过。然而,它竟是大阳鼎盛时期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从两旁壁垒的楼式的铺家门面来看,“繁华闹市”它是当之无愧的。房连房,楼接楼,除了因小巷而有所间隔,别无空隙。小巷一条条好似树的枝杈分开伸进,小巷里边藏着各式各样的深宅大院。这一天由“走故事”(秧歌队)的和观众把路堵塞,我没挤多远,就畏难返回。后来专门游一趟这几华里长的古街,还钻进小巷参观了状元府之类的宅院。随便迈进一座大门,就如同误入八卦阵,没有人熟地熟的向导,绝对“迷”在那一方套一方的庭院而走不出来。当我在这罕见的建筑群中“探险”的时候,我想到江南的苏州。跟苏州那些古代留下来的府第比一比,更显出此地的独特,或者说“真正北方山区式”的庭院。
告别晋城市的时候,我只向那里的掌权人提了一条建议:不要轻易拆毁那条街和那些有代表性的宅院;与其花许多钱重造什么“仿古一条街”又仿得土不土洋不洋、古不古今不今,哪如花少许钱,把原来的建筑保护住更划算,更对得起祖先、子孙和自己呢!
发表于《光明日报》1990年3月18日。编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大阳双塔话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