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散文特写之《大阳镇采访拾零》(2)

(2025-07-09 15:28:09)
标签:

浩然

散文特写

大阳镇采访拾零

光明日报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散文特写之

《大阳镇采访拾零》

2

 从针工庙引起的话题

当地的同志告诉我:如今大阳镇党委和政府办公用的那三层大楼,是在原来针工庙旧址的基础上盖起来的。

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许多行业的人,也听说过不同工匠和劳动者为其崇拜神修造的庙宇,诸如木匠们的鲁班庙,渔民的龙王庙,等等,这“针工庙”倒是第一次的新发现,不免很有兴趣地刨根问底。

原来大阳的古老历史,突出地表现在冶炼这一传统优势上。这地方的采矿和炼铁行业,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兴起,用大阳人的话说:“跟我们中华民族的冶炼历史同时起步。”由于铁是针的原材料,有了铁之后才有制针业在大阳这块地方出现。

传说有一个破了产的农民,投奔到一位在南方某个大城市当官的同乡家里混饭吃。吃饱肚子闲呆着没事干,就这儿逛逛,那儿看看,结识许多人,发现不少在山乡大阳所没见过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制针的人和他们制作出来的针。这位吃闲饭的破产农民思念起老家,联想到老家出产的铁,于是萌起一个新想法:要是把制针这手艺学到手,回老家去制针,倒是个重振家业的门路。于是他暗自用心地把制针的工序一道一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返回大阳。他用大阳炼的铁造起针来,果然挣了钱,发了家。乡亲们也跟着效仿,一家两家,最昌盛时期大阳镇有数百家制针作坊。因为制成一根针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所以作坊手工必须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个家庭操作这一道工序,那个家庭操作下一道工序,挨家逐户地流水作业,使原料变为成品。他们的产品畅销大半个中国,甚至销到国外。制针业的兴起,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大阳的街上,供戏班子表演使用的舞台就有十九座。那时候大阳镇何等的热闹啊!它热闹了将近四百年,到十九世纪后期竟突然地衰败下来。

大阳镇有一位裴尚书的后裔,人称“活历史”。他惨淡经营,撰写了一部至今没人给出版的大阳的冶炼史,还有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其中有一份资料,对大阳制针业(实际上是整个经济形势)的衰败原由,用一段传说式的文字做了解释:

“因为仕官发达和手工制针业的普遍,使大阳经历了近四百年的繁荣,但在鸦片战争后,则厄运降临。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有了机械制针业,制针的厂商向东方寻找市场。先到伊朗、伊拉克等国。看到游牧民族牧民们缝制皮革的针,便问他们是从哪里购买的。都说是中国的。于是外商就到中国来,首先到广州佛山。见到佛山有手工制针业,便问在中国哪里还有制针业?都说中国只有佛山和北方山西的大阳村有制针业。外商又亲自来大阳考察,然后结论说:‘有四亿人口的大国只有两处制针,而且是手工制品,质量很差,我们的机械针将来肯定会占领这个庞大的市场。’其后洋针进口,不几年就取代了中国的手工制针。大阳的经济命脉被外国资本主义扼杀了。”

我认为,上述两个“查无实据,事出有因”的传说,道出了大阳制针业的真实的兴衰史。那座被如今党委、政府机关大楼取代的“针工庙”,由兴而立,从衰而废,这是自然的事情。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两则传说和针工庙的立废的事实中,针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大事深思一些问题,找出点“古为今用”的经验教训呢?

 

书记崔天明

崔天明,是大阳镇的党委书记。照理说,来采访的人首先应采访一下这位书记。可是,他有言在先:你们要了解别人,可以随时找我,我一定作负责的介绍;若要让我谈自己,请别见怪,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谈的,谢谢大家!

他这么说,反倒引起了我对他的兴趣,从群众那里,我还是了解了他一些值得追记的情况:

他是1948年生人,1967年毕业于晋城师范学校。他当过教员,也当过兵,19816月开始,先任川底乡党委副书记,后任鲁村乡党委书记和大阳镇党委书记。提起他来,人们用两句话来概括:谨慎、正派而胆小;话硬、气粗而心软。对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特别是任鲁村党委书记以来,成绩尤为突出。

鲁村,是晋城市有名的贫困乡。他到鲁村任党委书记后,带领党委一班人,勇于进取,大胆开拓,在短短时间里,就使鲁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